“网络文化”正在考验中国社会包容度

互联网 | 编辑: 张惠俊 2007-02-25 00:00:00转载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的集安市,50多岁的迟先生从没想到,自己退休后会成为一名“网虫”:他擅长网络游戏,还能熟练进行视频聊天。

正如迟先生所讲的那样,在中国,互联网从10年前的一个技术名词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速度令人惊讶。

迟先生晃动着手中的鼠标说:“在过去,我不能这样快接受网络文化。而且退休后还上网聊天、游戏,将招致妻子与朋友的非议。”

有社会学家指出,网络文化的迅速扩张,足以考验一个社会求同存异的包容度。

在学者眼中,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的精神性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以及论坛等。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网民人数达到1.37亿,占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浙江省委党校吴锦良教授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同当今中国社会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网络上形成了一套专用语言。网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网络文化语言,个性充分得到彰显。”曾专门研究过网络文化的学者李钢说。

“886”就是“再见了”,“猫”就是调制解调器……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其使用范围已扩大到印刷杂志上,甚至电视、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

网络文化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生活方式。网民可以评点时事、发表文章、创作音乐。“一步一个脚印”,这在过去是形容年轻人成长的名言,而网络中流行的是“一夜成名”。

北京一位记者说:“网络文化的壮大,充分反映了一个文化大国海纳百川的胸怀。”

近五年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膨胀了100多倍。2006年,网络音乐市场规模增速有可能超过50%。

网络文化产业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文化在考验社会包容度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与价值观。北京市从事网络经济研究的学者王旭辉指出,网络非道德文化的挑战正不断出现:比如对个人隐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前不久,中国就发展网络文化提出,倡导文明办网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和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长期研究互联网文化的上海市新闻办官员徐世平认为,对网络文化的包容与接受并不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国人需要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这与包容并不矛盾。

一些网站为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探索网上实名制。比如大旗网推出实名精英博客,到去年夏天就已有4000多实名用户。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