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启动 超极本给我在同事面前自信

PChome | 编辑: 陶祥明 2013-10-14 06:30:00原创 返回原文

极速启动 超极本给我在同事面前自信

提到笔记本的开机速度,笔者当时用着传统的笔记本准备接好设备准备开机演示,结果两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启动完成,好不容易启动完毕打开程序也十分的迟钝,本来准备好的内容也变得没那么精彩了,而下一位同事开始展示的时候,从开机到打开软件几秒钟迅速完成,十分羡慕,后来询问到那是一款超极本的产品,从此我开始关注超极本。

 超极本英文称为Ultrabook,而Ultra可以理解成极端和极致的意思,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在厚度、续航、操控和启动上做到了极致的优秀,我们这回就从超极本的极速启动入手,揭示其可以做到十几秒开机和两秒唤醒的奥秘,同时可以分析快速启动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优势。

传统笔记本通常开机速度在三十秒以上,如果运行多个启动程序,开机一般在一分钟以上,而超级本提出的十几秒开机和两秒唤醒概念,和传统笔记本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极速的启动能让我们或者更棒的使用感受。

作为从事IT行业的办公人群,通常需要携带笔记本经常移动,经常需要对笔记本进行关机、休眠、启动和唤醒的操作,极致的启动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漫长的等待,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带来不错的心情。

极速启动解密之一:固态硬盘的威力

超极本在存储方面有别于传统笔记本的机械硬盘,大多采用了固态硬盘或者混合硬盘。传统笔记本的机械硬盘已经流行了很久,就笔记本硬盘而言,均采用单碟的设计,数据信息存储在磁片上,通过可沿半径运动的磁头和告诉旋转的硬盘配合就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

机械硬盘内部(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硬盘WIN8得分 

由于机械结构的提升瓶颈问题,在WIN8评分中机械硬盘常常会成为评分最低的项目从而影响到笔记本的整体性能。超极本所采用的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的原理有很大不同,固态硬盘式通过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读取和写入都是通过电信号来控制,突破了传统机械的瓶颈,这帮助超极本获得了良好的开机速度。

固态硬盘(图片来自网络)

固态硬盘WIN8得分

超极本选择使用固态硬盘或者混合硬盘,在获得了极速的启动速度之外,在打开大规格的文件也不会出现机械硬盘中的卡顿问题,在win8评分中常常成为后腿的硬盘部分也将得到改善,使整机的性能有不小的提升。  

极速启动解密之二:英特尔快速启动

超极本极速启动的另一大因素是采用了英特尔快速启动技术,英特尔快速启动也称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简称RST技术,就笔记本而言可以帮助固态硬盘或者混合硬盘提高唤醒和启动速度。

RST技术(图片来自网络)

固态硬盘由于本身拥有了高速的读写速度,但容量方面还达不到机械硬盘的水平,很多超极本都选择了使用混合硬盘,而混合硬盘在搭载了英特尔快速启动技术之后,也可以达到更加和固态硬盘相差无几的速度。

RST控制界面

RST技术的核心就是把混合硬盘中的一部分高速闪存颗粒作为休眠缓存使用,当启动的时候直接从高速闪存中读取数据,相较传统休眠是从机械硬盘中读取,固态硬盘的随机读取有很大提升,带来了极速启动的效果。

极速启动解密之三:30天待机的休眠技术

目前上市的超极本大多采用了Windows 8操作系统,Windows 8操作系统的电源管理有所改变,加入了快速启动的技术,当关机的时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束任务关闭计算机,而是通过将内存中的驱动、系统数据和程序数据存储到了硬盘中,再次开机直接从将数据返回到内存之中,这种系统的变化,让启动时间可以缩短到10S以内。

WIN8电源管理

WIN8开关机步骤(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可以回顾下之间的操作系统开机,相较之下Windows 8省去了內核以及各项服务的初始化步骤,让用户可以更加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

WIN7开关机步骤(图片来自网络)

Windows 8在操作系统层面打造了一种无需关机的概念,虽然电源按键的名称还为关机,其实是混合技术,超极本和平板电脑一样,可以使用快速休眠和快速唤醒功能,而超极本30天的超长待机也为其推广这种混合关机的概念提供了硬件条件,用户可以无需顾忌的使用快速唤醒功能。

极速启动 带来与众不同的操作感受

通过上面的解密我们了解到超极本的极速启动是一项多种技术协作的结果,存储领域、软件层面和系统领域的三者联合开发,才铸就了超极本的极速启动。

固态硬盘和混合硬盘的使用为极速启动打造了硬件基础,RST技术构建了硬件和系统之间的桥梁,而WIN8全新的电源管理概念从根本上提升了启动效率。

如今笔者也用上了超极本的产品,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超极本开机迅速只是计算机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能算是很大的提升,但等我们真正习惯了超极本迅速的启动速度和开机后打开应用的迅速,再回到传统笔记本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其真正的意义要远超越开机时间短那么简单,快速高效带来的舒适体验比纸面上的数据更加贴近用户,正是这每一个点滴的改变铸成了用户体验的大厦。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