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入门新、准发烧友的攒机心路历程

互联网 | 编辑: 2007-03-14 01:00:00转载-投稿 返回原文

以下是一年多来的调整音响室的心得可当成"新、准发烧友"的曲折之路。当中难免有错,有正确的地方。个人尽量以"主观上的客观"书写文字,叙述"真实"心得(有可能自己经验,书籍知识,前辈指导会混杂一起),谬误之处所难免,但此篇非一篇论文或报告,前辈看到资料有错,或

一个入门新、准发烧友的攒机心路历程

以下是一年多来的调整音响室的心得可当成"新、准发烧友"的曲折之路。当中难免有错,有正确的地方。个人尽量以"主观上的客观"书写文字,叙述"真实"心得(有可能自己经验,书籍知识,前辈指导会混杂一起),谬误之处所难免,但此篇非一篇论文或报告,前辈看到资料有错,或与大家若有不同观感之处,就请"悄悄话"告知。一篇简单心得,不用引起笔战--这样的前文,有点破坏氛围,但是近来网站都喜欢论辩,还是先写于前,大家有共识较佳。

视听室的选择:

理由:我原来是用客厅当成视听室,客听约有七平,5*5M 但是受限于摆位,电源、生活机能等多重因素下,我开始想着家中是否有合适真的能做音响室的,后来考虑再三,从三间房间中,我使用现在这一间,原本就是客房使用长宽高 4.9*3.3*2.3(扣除架高地板),最主要好处有: 1、 还蛮接近所谓的黄金比例(约有三种。其一为1.00:1.14:1.39。其二是1.00:1.28:1.54,第三为1.00:1.6:2.33)。

2、 房间就有一个电箱,也 有220V ,拉电源专线又方便,路线又短

3、 玻璃制品少,这个玻璃在我客厅时,就深以为苦,一有低音,就轰隆隆响,完全无法控制,,对声音有很大的坏处—非常不宜,反射强,易共震等

4、 很完整的一个长方型空间—容易做调音、摆位处理

5、 唯一缺点是有架高地板,但是聆听到现在,感觉还好,他的共震影响声音,没有大家评论来得大。所以就选择这个为视听室—此后在一年多的调整中,我一直觉得幸好有这么一间视听室,否则在整理声音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变量,无法确定,可能会陷于一直换器材,疑东疑西的境界,变得神经兮兮的”发烧”客。

如:调整喇叭摆位后,还是得不到适当的音场结像,或是前,或是后,或是声音密度偏向一边(这个在非密闭场所中很容易发生—以后会再谈到),可能就会以为是器材(讯源,前级,后级,喇叭)或是线材、又是电源线,或是垫材发生不适宜的情形—光这一些就会搞死人,神经衰弱。所以如果可以,还是有一间房间,是成为神经正常的”发烧”友的最好的设备

硬件器材选购

这可重要了:也是最多人想要知道,但也最头痛的地方。 “老师有没有告诉你,有吗!你有听吗!没有吗! 好的老师带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师带你住套房”这句话应用在此,真是再合适不过。但是重点来了,”老师”是谁?谁是”老师”???—没有答案(那不是说废话 )。

因为每人的客观环境不同,要求不一,如果一定要有答案—MYAV 就是你的老师,问题是你能从中攫取多少,就看自己的努力,多做功课。看是要用”时间”(上MYAV 的时间),换取金钱(较不会买到不适合的产品),或是用金钱(买下去自然就会知道),换取时间(买了也不用再做功课)。二选一,我相信,多数人都交互经历这二个过程。

个人经历过几套器材,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合适的,所以器材的选购就谈到这边,没有所谓的固定答案,但这也算是一个答案。

新发烧 LPCD 试听

一、 包装非常高贵,有点烫金的塑料软皮包覆,质感很好,高价的CD早就应该做如此包装。

二、 内容有二张,一张是普通CD 一张为 LPCD 45 超深绿。

三、 试听:重复对照听了前面几首优点:相当发烧的录音,内容多样可谓相当好的试听片。吉它 提琴,鼓,筝等都包含在内。第五轨,尤其是古筝,那弹奏者手指滑过的力道,与筝弦的配合,让你一听就紧张不已,每根弦被弹,被擦或是来回快速拨弦时,每根弦音都能听得清楚和仔细,没有连在一起,糊模的声音,突然弦断掉,真的会吓一跳,各位有机会听看看,与我所描述的会不会差很多?音乐性也高,精选集总是能选出较好听的曲子。

缺点:就是在AB TEST下 想要绝对分辨 那一张是LPCD 并不容易,两张都一样棒。因为没有同曲目的 SACD XRCD比较。但是要是以印像来说,即使是内附之普通CD的录音质量,也不输任何一张 SACD OR XRCD24. 。如果要说LPCD 真的有什么超级赢面,应该没有,要是将他当成XRCD 等级看待,反而较有CP值,因为等于有二张”XRCD”可以使用

喇叭摆位:

首先为什么喇叭要摆位:

如果真有正确的摆位,能得到什么好处?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同时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为了能取得声音的平衡、发出更好的音质。

好,那就解决了,不用再谈摆位了—NO NO NO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该如何”摆位”动词+名词。--这才是这篇PO文的重点摆位完全要视个人的空间而动作,也就是即使你在音响展,原厂视听室,音响店,音响达人家中用尺量测后,要应用到自己的空间,仍然行不通。
所以如何摆位呢?:

我的方法是利用CD “炎黄第一鼓”的第一首”鼓诗”。

第一轨的0~10秒即可知道。能让你摆到喜欢的音场,结像,前后,高低—哇这么厉害,我真的如此运用—如果看后,有运用相同方法的人,麻烦能PO一下,如果不适合,也可提出来,或多数人认同,那我们就推广这个简便的方法。

第一轨的”鼓诗”在第二秒大鼓声一出(咚)一定在正中间(如果你觉得大鼓声不在正中间时,麻烦开始喇叭开始摆位),如果没办法,可能很多因素,但是依小弟的经验应该是背墙及侧墙有问题,或是视听场所是半开放空间,这时可能得先做扩散,吸音才行。

再来音场高度视喇叭的不同,聆听高低的不同,但应该也是在90~200CM之间,第九秒时,会以大鼓为中心,旁四大鼓”随之”敲下,紧接就是”排鼓”也咚咚的打出。这是会是个V字型的音场排列,所以从1~10秒时,你会听到正中间的大鼓声(不够扎实时,表示两喇叭离太远,将他摆到你认为大鼓刚好结实的距离,那我怎知道是否摆太近?太近时,就是利用第十秒的连续排列敲打,又将他打开到你认为音场最适合的宽度。所以从这你可以得到结像的真实感,音场的高低,音场的开阔,及音场的前后。

注意的是,有人认为音场愈高好,至少我看过的杂志或较正式的文章,似乎没有提到过。另外,如果有人声很高,但是乐器都在下面,也就是音场变成有点45度的高而下的斜边V音场, 这也不是很正确,在我聆听几百张发烧CD,我发现应该感觉是一个平面,不会有上述那类斜45度的音场出现,否场要音场高,你故意将喇叭前端垫高(我也真的抬高过一阵子—什么都要试啊!也才能有这篇小心得的出现)要多高就有多高。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来调整你的喇叭摆位(当然要能出现大鼓正中间,左右音场平衡、声音密度左右相同,结像真实—还需要我谈到的另一章节---视听室的灵魂,扩散和吸收)。

你可以拿出你的发烧人声CD 试看看,或许以往你的喇叭一听到A-CD 就要调偏左一些,又听B--CD 又要调偏右一些,听爵士乐,流行乐,古典乐都要改来改去,我相信你按我的方法调整后,应该会和我一样,放出来的音场,多数主角都会在中间,当然有些古典乐曲,双乐器的组合,是非正中间,而有可能偏一边的录音情形。

那炎黄第一鼓就只值这十秒,当然不是。之后,就是你可以开始先以这一首”鼓诗”开始验证,因为”鼓诗”的乐器排列,非常清楚、简单,最远,最中间的是最大鼓,四周是中大鼓,V字型的最后是”排鼓”所以在以后的聆听过程,你可以不断尝聆听,是否那个乐器的位置跑掉,高度不对,结像怪怪的。

第五首,夜深沉,第八首《渔舟凯歌》,也是相同的聆听方法。只要你的系统够好,他会将CD的优点,分离度表现出来,每一种乐器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经验,而非抄袭某论坛永不需更改的评论),而且因为是国乐,我们更容易有感觉,也较可能听过真实乐器的发声,大陆的录音技术,一点也不输外国,所以我们能以这样的CD曲目,来分辨个人的系统好坏参考,而不需用”毛边减少”,更温暖、金黄色,木头味,金属味、背景更黑等不易具体的形容词来猜测个人系统,到底要如何调整。

然后感觉听了觉得可以的时候,就将喇叭做定位记号,下次再试试更大、夸张的摆法,或许能摆到前所未有的好听。到时可向朋友招手来听一下,也不会觉得输太多了。

我有听过消失的喇叭,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同样的经历—非常棒的感觉,但是否这样反而不佳,我不知道,但是那种感觉很舒服,所以我也将这种摆法,分享一下。

我个人摆位后的秘籍就是以刚才的方法,到位后(个人觉得满意音场,结像都在正中间了),将喇叭一次移往前面(可能需要超过长度的三分之一),但是这要视各位视听室的长度够不够,如果是够长的视听室,那你一定可试试看,但是要先符合之前的摆位过程,已经调到每次或常常听起来都很平衡,结像正确。才能往前摆到—消失的喇叭,否则喇叭有可能消失,因为你不想听,又换新叭。

往后只要有动到喇叭,移动音响架,或是觉的声音怪怪的就再重来一次,将”炎黄第一鼓”拿出来,再摆一次,至少听完第一、五、八轨后,确定喇叭的摆位,才能继续听。--会上瘾的摆位法。

那位置定后大概如何摆,以等腰三角形的摆法,喇叭面向着聆听位置大致上就不会错。喇叭到聆听者的耳朵中间不对有障物文件着,以免音响高、中、低频入耳时有欠缺,然后又误余忠良,或是又多花钱。

视听室的灵魂—吸音

看过很多原厂音响室的视听空间,但是因为每个空间不一,所以吸收与扩散的比例不一。但是家庭中的视听室,多数还是摆放很多东西,其实就是最好的扩散、吸音的设备(有人说愈乱愈好声,可不是盖的),但是麻烦的是左右,不是很均衡,所以声音需要再调整吸音及扩散。如果前头依我个人例子,已找到一间适合的视听室,那再来的吸收、扩散就会很较简单。

较困难的空间是半开放空间或形状不完整空间,如有一边是封闭形墙壁,右是开放通道,那想当然耳,左右声音想要平衡,密度相同,实在是不可能(没有特别调整应该不可能),可能要大大费一番水磨功夫。

现在就直接说明,如何的注意一些多数应、可、该注意的扩散,吸音之处。

背墙的吸收 扩散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别忘了第一反射点(笼统说来就是喇叭与聆听者的中间地带)至少还有四面。我们不用diy 的至少能处理三面(天花板较麻烦)。还有房间的四墙角可能较易发生低频驻波。

如上图大柜子,就是为了做第一反射点的扩散而买,不是最全面的扩散板,但是符合视听室机能,CD DVD软件总要有好地方放置,及点缀视听室,所以买个好CD柜也是合宜,小弟建议的是木板厚度,重量,材质够好下,可以较好发挥扩散的功能,但是要是买到不适宜的,可能会有共震(这种共震,也许不大,但是会影响细微部份,如极低频,或高频声音会”必叉”。--这类小共震是视听室的杀手,也是残杀忠良的刽子手之一,一定需要密切注意才行。

如上图,是我的喇叭的侧墙,原是洗手间的塑料门,不想大动工,所以就是用最简单的吸音棉(黑色--丑了些,吸音效率也好像低了些)贴起来。但是侧墙的吸音很重要,不要忽略,他能使得喇叭如果无法摆到较前方时,依然能提供适度的音场深度。

上图右墙一大部份是八角窗,所以为配合吸音,扩散、美观,及遮光效果,最后选择麂皮制品(以罗马帘形式)质感、吸音、遮光都还可以也,供各位参考。

视听室的灵魂—扩音

布沙发,是为一个全功能的考虑,否则大沙发在此不是易限制吸音、扩散、及喇叭的摆位。但是这么大的一个沙发,有非常好的吸音效果,整个视听室的残响,因布沙发的吸音很多,所以从原本刚开始一讲话有回音残响,到现在说话,只有一点点的回音残响(如果视听室完全空时,大家可在房间说话,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可见吸音的重要),可见这布沙发的厉害,另外我说过,它是全功能的考虑,有客人至少能多二三个位置,而且累了又能在此听音乐、睡觉,所以还是利大于弊。

叭后面的角柱,就买网上有网兄卖的角柱来替代,方便,能吸音,因为不打算请师傅做装潢,所以用现成的角柱—网上有很多类似产品贩卖,即可。(是否好用,没有特别A B TEST 过,但是整个音响室倒没有特别突兀的低频发生就是。

如上图
重要的是背墙,一大片的水泥墙,对声音来说有点过硬,所以就设计了这个吸音、扩散盒。它的组成是,先以吸音棉(这个吸音棉的吸音效很好,放了之后感觉明显,但是这吸音棉,我不知是什么东东,这是另位医师的专门视听室装潢后,还剩下非常多,给我的,他只说很贵,无棉絮)裁成约45*90对折后约有厚度12公分,请人用纱布(较透气,但又能包住吸音棉,免得细微棉絮伤害人体)缝好成四方形。

再找布料(透气,亮光)请木工师傅用好的密集板(不能用薄板怕会有共震发生)钉成四方框将吸音棉枕放入,再外覆亮光布料,编成一个四方形的吸音盒。后来再据李氏音响李先生的指导,最好是菱形放置,一大一小以边长15 10公分来制作更好,如果网友有想要做的,可能依此会更好声。

就将它放置于叭的后墙及侧墙上,特别的是,他的机动性较佳可以固定后,再依声音的平衡需求再机动性的移动。特别是对于喇叭需要靠墙的空间,他能吸收一些中、高频音可能使得音场维持一贯的深度喔!(这个对空间长度不足的特别好用),如果有使用的朋友再回PO 一下使用心得。 因个人不喜欢地毯,易有细菌,所以也同样摆了四个在地上,效果也不错,也有扩散、吸音的功能,但是不能踢到,会痛啊。

音响架的部份,这个对声音的影响也超大,因为我有过经验,所以一样提供给大家参考。在前述过的声音的平衡及密度,要是你有音响架,建议一定要摆放中间,或是对称摆放,千万不要或左或右仅单独摆一个,特别是很多层的音响架,那喇叭也大概不用调整摆位了,声音经过音响架后,一定聚或散的厉害(我的经验是有摆音响架的那边,声音会大声很多) 使得声音左,右一定不对称,所以不要买了一个让自己花脑筋的贵东西。

我的音响架,主要考虑声音,美观,音响性,实用性。所以依照个人器材多寡,及中置喇叭的摆放位置后,以及不能靠墙影响怕声音的聚集,且有个PDP会影响声音的扩散,所以设计个品字型的造型,音响架也远离背墙三十公分以上(或许能接近点)希望音响架能有扩散功能,但不致影响到声音的平衡。也考虑到器材的体积,构思后,大致体积也是左右对称。这样较易得到好声。摆放后,的确没有影响到原来的声音,也更自然些

后墙一样放置吸音扩散盒,未来可能会再增加。那个黑色吸音棉,因为当初买时还未有白色出现,所以买了黑色,实在不好看,近期会再把它换成白色,而贴在左后方也是为了,与布沙发的吸音能做到接近的吸音功能,不要太偏一边。

至于天花板,不希望动大手术下,可能用吸音棉贴较方便,我设计的吸音扩散盒也可以,不过因为现在整个声音已感觉满意,低频测试已很少有极低频的声音”必叉”现象,所以也懒得做了。到此大概叙述完全我的整个,吸收,扩散、摆位心得。希望小弟的文字对各位能有一点贡献。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