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替代手机,成为用户最主要的IT产品吗?这就是本期《每月裁定》的主题。
每月裁定:智能穿戴设备能否取代手机
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替代手机,成为用户最主要的IT产品吗?这就是本期《每月裁定》的主题。这次参与讨论的嘉宾是CBSi(中国)媒体总编刘克丽和PChome执行总编王学刚(即笔者),其中克丽总编所持观点为反方,即智能可穿戴设备难以撼动手机的重要位置,并且她认为可穿戴只是秀,没有多少市场需求,只是一个窄众产品,很难批量生产,成为主流。请看他们以下8个回合的论战。
正方观点:可穿戴设备会成主流,取代手机
反方观点:可穿戴只是一场秀,窄众无批量
智能穿戴设备能否取代手机?
目前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多种智能穿戴设备了
在这场辩论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KDS宽带山网友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猴子的救兵:我还是很期待智能穿戴设备的,我本身已经是Jawbone UP智能手环的用户,但我觉得现在的设备还不够智能。
@Matrix:去年去深圳出差时,我在华强北买了一个国产的智能手表,虽然功能上可以用,可能看新闻、收邮件,但体验太差了,这样的智能穿戴设备是没有前途的。
@平板公主:我只等苹果,其他的都不care。
@隔壁王叔叔: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看看就得了。
@小兵张二嘎:主要看操作了,用着够不够方便是关键,像Google Glass我有点消受不来,但我还是挺希望能有新设备出现的,而且会去尝鲜。
@Annie:没主意,看看别人怎么说,反正我不会头一批买。
第一部分: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和出现
王学刚(正方)
我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让手机走开,而且是未来重要的IT增长点之一。为什么好多人舍得花5000多块钱买一个手机,而使用一年后又立刻换新款?但对于电脑,出手却并非如此大方,对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则更加“小气”。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这件产品到底有多少时间握在手里,通过肢体感觉它的存在。与此同理的还有手表、衣服、饰品等,所谓“有钱不买半年闲”说到底也是这个理。
刘克丽(反方)
智能手机已取代了几十种设备,从早期的电话本、扫描仪、日历、日记本、计算器,到近期的卡片相机、摄像机、游戏机、钱包、门票、聊天机、逛街机、查询机、秀照机、打车机,等等。但我认为手机不会被可穿戴电子设备全部取代,也没必要取代,握在手中的手机,总比戴在鼻梁上、戴在手腕上、穿在身上再摘下来可操作。
与运动相关的智能穿戴设备
可视化的智能穿戴设备
王学刚(正方)
关于操作方式,我相信会随着设备的不断进化来进行完善,10年前我们谁也想不到大众用户都会接受没有键盘的手机。那时手机是一件通讯工具,但后来智能手机出现,功能足以强大到与电脑相媲美,成为了一天中与用户接触最为亲密的IT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理论上可以具有全部全能手机的应用,从携带方式上看,它可以解放双手,给使用者更多的自由。但它也有短板,比如目前操作不便,电池续航时间短,功能不够强大,以及用户需要学习与适应,等等。
刘克丽(反方)
你说的是可以,我说的是没必要,是两个逻辑概念,这就像说我可以吃奶酪,但目前营养已够,没必要再吃一样。
第二部分:用户需求与电力问题都很棘手
王学刚(正方)
现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智能眼镜(如Google Glass)、智能手表(如三星Gear)和手环(如Jawbone UP)等,其中前两者都是可视的,而且采用了基于Android的智能操作系统。从这一点而言,它们可以实现目前手机上的全部应用,但需要APP对这些设备做相关优化。
刘克丽(反方)
反方:可穿戴电子设备最早出现在电影《007》当中,后来我发现军事上可用。10年前我在去德国的飞机上,我看到一位老者穿得很少,我忍不住关心他问询,他说他穿的背心是个电热毯,当时我就认为电热毯可穿戴,电子设备也可穿戴了。而你前面说是把技术实现成产品的问题,这是功能性,我承认认为功能再好,也要看需求。我要说的需求,究竟有多少人需求可穿戴?这就像一个鼠标再好,再漂亮,再便宜,再智能……可我从来不需要用鼠标,白送我都不要,占地方。
LG的智能手环设备
三星采用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
王学刚(正方)
至于需求,用户是不会主动思考的,比如计算器出现之前,我们习惯了用算盘算术的现实。在电脑、手机出现前也有相似的情况,智能设备理应如此。我知道已经有一些体验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比如三星Gear手机,在反应电池续航不给力,电池是这种设备的硬伤。不可否认,能够运行智能操作系统的设备,都要有一颗性能强大的“芯”,这就意味着会比较费电。不过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芯片的功耗会渐渐降低,同时采用太阳能供电、动能供电等多种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问题。
刘克丽(反方)
说到电力我先不说未来能否可以用太阳能,因为我相信一定可以的,因为航天飞机能用太阳能在太空飞行,太阳能一定可以用于可穿戴,我是说现在可穿戴还需用电能,而电能在人身上穿戴有辐射,有人敢说出可穿戴辐射的标准吗?在此之前还是少穿戴电子设备为好,安全第一。
第三部分:用户习惯的改变是一道难题
王学刚(正方)
智能手机的出现,准备地说是iPhone出现以后,用户对多点触控操作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改变了长久以来对于电子产品的操作方式。那么智能可穿戴产品出现后,必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现在的操作方式肯定不是最好的,手指触控、笔控、按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适合可穿戴设备,也许体感、语音,甚至虹膜都是不错的操作方式。
刘克丽(反方)
肯定是可操作,但人总是在用手、声音、动作操作,试想一个没有广众需求市场、又没辐射标准的产品再可操作和不太可操作已经不重要了。
像手套一样的智能穿戴设备
可以套在手指上的芯片装备
王学刚(正方)
随着市场的健全,相关标准会进一步细化的,这方面欧美已经走在了前列。有一些网友反应,习惯了使用手机,这个习惯不太好改。习惯确实是最难以改变的,以Windows为例,当用户习惯了点击左下角的“开始”按键,尽管Windows8强力宣传,用户还是难以改变,但也可以看到,智能手机出现的一两年后,大家就习惯了一块大屏幕这种手机的产品形态了。这其中的根本还是是否好用,而且有足够的应用来诱惑消费者做出改变。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是一样,只有自身的应用做大做强,让用户感到很有必要,而并非是可有可无的鸡肋,那么改变一个习惯并不是不可能,或许只需要21天。
刘克丽(反方)
的确,习惯是上帝,可穿戴的操作习惯一定是一键实现,一定比手机简单才有卖点,可手机目前连删除都实现不了的一键搞定,你认为可穿戴能实现吗?
第四部分:关注上游厂商与国际大厂动向
王学刚(正方)
不可否认,现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价格偏高,这与产量和销量都有必然关系,随着各种设备不断出现,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包括上游厂商元件成本的降低,可穿戴设备的售价必然会下降。根据功能不同,这些设备的价格可能会有较大差别,从几十到几百美元都有可能,但不应该超过500美元。
刘克丽(反方)
我们现在讨论一个没有广众市场产品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广众市场就不可能有批量、有产业生态链、有好价格,如果真的降到500美元了,手机早在10年前就用合约机免费了。
英特尔CEO科再奇在CES2014主题演讲上展示可穿戴设备
王学刚(正方)
我还是觉得价格永远是有指导作用的,iPad发布时,把价格定位在500美元,从而指导了整个行业,也让用户从心里开始接受这类产品了。英特尔今年1月6日在CES上高调宣布推出Edison芯片,这是专门为智能穿戴设备而设计的;微软表示,他们已经具有了可穿戴产品,发布只是时间问题;苹果的iWatch“绯闻”已经很久了,相信他们不会在这一领域无动于衷的;三星、索尼作为老牌电子厂商,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走得很快;互联网公司和小型公司的动向很快,在CES上看到了多款产品;不可忽视深圳力量,在华南的工厂里,这些产品已经批量生产了。无论是上游厂商,还是OEM商,都开始在这一市场有所作为。
刘克丽(反方)
学刚,当时我俩都在现场,我理解Edison并不完全是为可穿戴设计的,而是为任何东西设计的,比方说杯子,英特是想让自己芯片inside任何物品。Edison给很多传统产业以升级的机会,但我担心英特尔只是提供概念和芯片,就像9年前的“欢跃”计划一样,很不错的想法,但他不能掌控整个产业链,最后以夭折告终。
可穿戴设备如果可以成为主流,将是颠覆性的,反之则是昙花一现
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相信每个人都有疑问、憧憬与要求,我们的正反方讨论暂时到此为止,但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你的建议将是设计与研发者的风向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