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堪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已经正式实施了。值得注意得是,新法案明确了包括外卖平台在内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责任,规定平台应对入驻的食品经营者实行实名登记,并根据法律规定审查入驻商户的许可证;平台未尽审核等义务的会被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甚至会被责令停业,吊销许可证。
现状调查:平台响应速度各不相同
近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了“饿了么”平台依然存在商户没有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等基本证照,食品安全情况令人担忧的问题。新法已经开始实施了半个月,外卖平台究竟有没有“依法办事”?
记者登录饿了么网站选择北京望京区域开始点餐,网站显示区域附近的商家数量为797家,除了一些品牌连锁餐厅显示已经通过企业营业资质认证之外,有很大一部分餐厅只有个人身份认证,剩下的商家却无任何资质认证,数量不在少数。
而另一家外卖平台美团外卖上大部分都是记者平时没有听过的餐厅,而且几乎所有的餐厅都是只有餐厅地址,并没有任何相关资质的资料,并且从地址上看,不少商家是在居民楼里或者是写字楼的某一间。这样的情况让记者不免担心其真实身份是不是“黑作坊”。
|
乱象溯源:重扩张、轻监管
李女士是典型的红包驱动型用户。当周围朋友告诉她,可以用几块钱的价格吃到原本十几、二十几元的外卖时,她立马下载注册了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客户端,计划着哪家便宜吃哪家。
但几次下来,李女士便对这种优惠失去了兴趣。她告诉记者,虽然省下了钱,可安全真是个问题。有一次,竟然在饭菜里吃出了头发,当即就感到不舒服。而在一次吃外卖导致腹泻后,她便不敢再贪这种实惠了,“吃出病,再花钱住院就得不偿失了”。使用网络订餐平台时,消费者还是要自己擦亮眼睛,尽量选择品牌连锁或者自己熟悉的商家。
配送服务是关乎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一份再好的美食,如果配送环节出了问题,会带给消费者极其糟心的体验。张女士对记者表示,自己曾通过美团外卖订了一份海鲜汤,汤送到时,却洒了一大半,送外卖的人竟然理直气壮地表示,“汤就是比较容易洒,你送也会洒。”
以上仅是冰山一角,网络订餐不同于到店里用餐,通过网络,餐饮店更容易伪装自己,一张精美的图片足以掩盖脏、乱、差的问题,在以往的报道中,那些油迹斑斑,卫生状况堪忧的所谓“厨房”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网络订餐的安全乱象为何难以控制?追本溯源,这与一些平台“重扩张、重数据、轻监管、轻用户体验”的做法不无关系。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些外卖平台秉承着“唯快不破”的商业法则,不断地攻城掠地,抢夺用户和流量,一味的追求商家数量的增长,忽略了品质的重要性,导致平台商家良莠不齐,服务千差万别。而相对于定位于白领和家庭用户的外卖平台,由于接入的商家几乎都是知名品牌连锁餐厅,在一定程度上品质更有保证,如到家美食会、百度外卖等。
解决方案:法律约束与行业自律缺一不可
新法实施后对网络订餐平台将会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对消费者的权益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但是要想真正解决外卖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业自律也不可缺少。
在手机上点击几下,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想吃的美食,如今已成为很多都市人的消费习惯。外卖O2O的出现,满足了那些愿意用金钱换取时间和便捷的用户的需求,也为商家带来了堂食外的增量,有其实际的存在价值。但由于根植于复杂的餐饮行业,外卖平台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来自外界有关餐品安全性的拷问,相关法案的出台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法案明确了外卖O2O平台的责任,但于平台方而言,能否切实的履行是个问题。一方面,成百上千的商家一一核实需要时间,平台会对时间成本进行衡量。另一方面,现行的法案还缺乏对平台方的有效监管,责任的履行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平台方的自律,这就需要外卖平台从商家的甄选和物流配送的环节上,都要进行严格把控。“但罗马非一日建成”,对于一些以流量和数据为标准的外卖平台而言,想要彻底改头换面并非易事。
作为平台方,需要思考如何以积极地的姿态参与到餐饮行业安全事业的建设中来,市场的拓展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否则原本极具便捷性的平台很可能会走向反面,助长餐饮行业的不正之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