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人习惯用手机上网冲浪。然而因为流量费用的问题,三大运营商没少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几年前的68港元“无限流量套餐”,到“4G忘了关房子就归移动”,人们对运营商的不满是愈演愈烈。而这一次,公众把矛头直指向了运营商的“流量不清零”政策。
先是有网友爆料身处国外还被偷跑了流量,紧接着又有媒体爆料运营商3小时偷跑23G流量。短短数天时间,运营商和媒体之间进行了多轮的交锋。虽然不少业内人士都对此事进行了辟谣,但是随着消息的传播,网络上还是出现了一面倒的指责:“运营商就是在偷流量!”
明明“流量不清零”改变的只是流量的有效期,为何最终会成为“偷跑流量”的罪魁祸首呢?难道运营商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目张胆地将用户流量偷走么?
运营商系统改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流量不清零”政策只是将流量的有效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了两个月,但是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由于牵扯到话费结算周期等诸多问题,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系统进行改造。正因为如此,媒体和消费者普遍认为,系统改造才是导致“流量偷跑”的罪魁祸首。
那么情况真的如此么?笔者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有不少同学在运营商IT部门工作。为了了解事实的真相,笔者特意咨询了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介绍,“流量不清零”主要改造的是“套餐内流量”以及“流量包”的失效日期。由于流量有效期的延长可能会对套餐内原有的话音、短信等业务的计费产生影响,运营商通常将流量的计费和话音短信等业务隔离开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的改造,避免可能出现的费用问题。
系统改造完了,流量的计费自然有了新的依据。为了更好地理解流量费的计算过程,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通常是由水表计算用量的,到了每个月抄表的时候,抄表员就会将这个月使用的水量记录下来。通过简单的计算,最终得出每个月所要缴纳的水费。和自来水类似,流量费的计算由两部分组成。先是计算一定周期内使用的流量总数,再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所要缴纳的费用。而所谓的“流量不清零”,仅仅改变的是流量的计算周期,而对流量的使用快慢并没有任何的影响。
虽然“流量不清零”的新政是从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但是要到11月30日我们才能看到“流量不清零”带来的影响。三大运营商也不可能因为“流量不清零”同时调整流量的计算模式,流量因此而跑得快更是不太现实。
流量“偷跑”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
从媒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反映10月份的流量比之前几个月用得多。流量用得多并不奇怪,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流量用得多?
一是国庆长假。国庆有7天长假,很多人身处的环境可能未必有WiFi信号。在没有WiFi的地方,手机要上网只能依靠流量,时间一长流量的消耗自然会有所增加。
二是4G速度更快。随着4G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上网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原来半天打不开的视频图片可能一瞬间就打开了,流量的消耗自然成倍增加。而微博、微信等APP更是以视频图片为卖点,消耗的流量当然只多不少。
三是后台自动更新。智能机时代,系统后台运行着形形色色的软件。只要网络没有关闭,这些后台程序就会自动更新数据,长期下来也会消耗大量的流量。
四是手机病毒。手机在中毒以后,病毒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下载各种APP,进而快速消耗流量。
五是WiFi助手。包括苹果和安卓在内的大量手机都默认开通WiFi助手功能,在WiFi信号弱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连接到3G/4G网络,进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耗大量流量。
六是运营商的系统bug。在3G网络建设初期,一些地方的运营商因为计费系统存在bug而对用户收取额外的流量费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也曾有发生。
综合上述因素不难发现,10月份流量消耗多实际上有着客观的因素。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因运营商系统问题导致的流量消耗,但是一般来说,流量用得多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手机有没有中病毒、是否开通了WiFi助手、后台程序是否自动更新等都会对流量的使用造成影响。
如何改变流量的糊涂账?
经过深入的调查,所谓的“身处外国偷跑流量事件”不过是消费者对安全软件统计流量的错误解读。而所谓的“3小时偷跑23G流量”,也不过是一款恶意软件的“偷跑”行为。
这些“偷跑流量”的事件,本质上和电信运营商并没有多少关系。虽然最后水落石出,不过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运营商早先的澄清显得微不足道。为了减少麻烦,运营商的客服往往干脆赔钱了事,落实了“心虚”的罪证。
无论谁对谁错,我们都希望运营商可以有所行动,避免流量的糊涂账频频发生。如果运营商自身真的存在问题,那么就应该主动承认及时改正。如果运营商自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消费者和媒体恶意造谣,那么运营商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而对消费者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使用习惯,主动掌握手机的运行情况显得十分重要。与其指责谩骂不如仔细想想,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