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计算视觉技术开发,超多维用科技创新挖掘视觉的深度

互联网 | 编辑: 徐晶晶 2017-11-08 19:36:48转载

2017年11月1日-2日,“2017全球未来科技大会”在广州·琶洲盛大举行。大会由广东省互联网协会主办、全球未来科技大会组委会与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与分析机构艾媒咨询集团承办,围绕科技创新,聚焦业界前沿话题,探讨未来行业发展,迎接即将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

2017年11月1日-2日,“2017全球未来科技大会”在广州·琶洲盛大举行。大会由广东省互联网协会主办、全球未来科技大会组委会与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与分析机构艾媒咨询集团承办,围绕科技创新,聚焦业界前沿话题,探讨未来行业发展,迎接即将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

在11月2日,超多维科技集团副总裁、依偎控股副总裁高铜良出席了本次大会的2017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了《计算机视觉:让冰冷的机器看懂多彩世界》的精彩主题演讲。在会议间隙,我们就人工智能话题对高铜良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

据了解,超多维科技集团始创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计算视觉研发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智能3D识别技术”为创新基础,业务涵盖了专利授权、3D屏幕制造、3D摄像头制造、3D手机等个人消费电子产品、3D智能图像计算等的科技创新的领跑企业。

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超多维属于最早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据高铜良介绍:“公司往计算视觉方向发展是源于超多维的创始人戈张是计算机专业出生,在早期已经对于计算视觉呈现有了较深的积累与沉淀。戈总具有领先的洞察力,认为计算视觉将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因此,超多维自成立以来,在2004年至2010年大部分人在做软硬件开发与系统构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专注于计算视觉研究,历经13年的技术沉淀,计算视觉行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超多维领先在前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领跑者,并获得相当理想的成绩。”

以技术为驱动,技术成为超多维强而有力的支撑。据高铜良介绍,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已经占公司人数的80%。其中研发人员在研发的过程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其研发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申请了千余项专利,其中的超80%是发明专利。此外,公司内部设置创新体验部,结合未来的新技术做预言,设计这个产品与场景,并把产品放到场景中测试,再进行后续的孵化与推广。这是超多维基于想象力与实际研究而创造计算机视觉之下精彩世界的呈现。

而在近期,超多维在计算视觉行业频频有动向。据媒体报道,超多维在今年的10月18日宣布与中信信托、聚信泰富联合成立了“计算视觉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达100亿人民币。据高铜良介绍,“单纯的技术型公司需依靠出售技术生存发展,而超多维的这个技术框架搭建需要与硬件紧密结合,与产业的上下游进行资源的融合发展。”他表示,成立这个基金就是旨在将计算视觉产业的上游与下游都能在基金的扶持下快速成长,逐渐形成产业生态融合,推动整个计算视觉产业市场的蓬勃健康发展。

计算视觉可以实现很多的想象,存在很多未知的可能。高铜良解释了“何为计算视觉”,计算视觉就是让机器代替人眼去看事物的特征,通过图形图像处理对其进行测算的过程。而超多维就是基于测算结果之上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进行分层处理,实现图形图像的呈现与输出。比如肉眼可见一张照片中所呈现的颜色与文字,而超多维可以通过AI算法呈现三维特征,掌握更多深度信息,如观测者与物体之间的角度、距离、空间关系,甚至是运动轨迹等。基于计算机视觉获取更多的深度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处理,人与物体将会越来越智能化。

同时,高铜良也表示识别的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识别之后需要根据算法进行提炼与测算,这个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图形图像的大数据沉淀,计算机视觉才能应用到更多的领域。高铜良也表示,未来也将80%的数据处理转移到云平台,利用云平台的计算能力能够抢占更多的机会,并持续依托于成熟的技术支持,打造一种创新的模式,逐渐成为行业标杆。

针对“超多维入股依偎控股而成为其中最大的股东” 这一发展动向,高铜良表示此次入股并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实现资源拓展,将依偎科技整个智能终端生态带进超多维,使超多维的技术在智能终端的平台得到的应用。

最后,谈及对未来手机的畅想,高铜良发表了他的想法。他认为,超多维将利用自身技术基础,摆脱对传统手机的认识,往用户期待的方向发展。据高铜良透露,未来手机或将成为用户生活的助手,识别并呈现你肉眼看不到的内容,比如说阳光下的紫外线,通过手机就可获取这些信息;又或是影像可投放在屏幕之外,可用手势操纵而进行高端智能化的人机交互。

在采访的最后,高铜良也透露,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将推出具有未来气质或感觉的未来手机,目前还在生产研发阶段。该手机已经筹备了一年多时间,将会符合未来手机的感觉,进行大量的酷炫的人机交互,帮助用户完成想做的事情。

未来,以技术为主导,计算视觉领域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加速与个人消费类到行业应用类的融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曾经想象的计算视觉产品不再存在于虚幻的想象中,而已成为现实。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