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两位朋友买来不到半年的某品牌48X光驱不幸一前一后"双双阵亡"。当询问起具体症状时,两位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读一张盘时突然声音变大,觉得不对立马停下,发现光盘"冒烟"了(好像夸张了一些),上面出现了许多白点。从此以后任凭你"百般利诱",那个光驱死活读不出盘了。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高速光驱所谓的"爆碟"现象。
随着光盘驱动器技术的不断成熟,50X以上的光驱已慢慢成为了主流;转速越快,遇到扰动,势必越容易导致不稳定,从而造成"爆碟",乃至光驱报废。这是我们所能立即想到的解释,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高速光"爆碟"现象的产生:
1、光盘的质量太差
"罪魁祸首",八成的光驱因此而"寿终正寝"。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反盗版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微软在中国只售出了一张光盘,但却占领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我不是搞反盗版的,家里和大家一样有着许多"很好"的D版盘;引用这句话旨在说明:我们在大多数时候给光驱喂的都是"粗粮",而这恰恰是引发"爆碟",减少光驱寿命的"元凶"之一(一般D版的质量都较差)。
但这并不是说使用了正版的光盘就一定不会发生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CD本身的质量过不过关。碟片的强度不够、有不均匀和微裂痕、存储和使用不当不仅会对光驱的数据读出造成困难,而且会对光盘在光驱中高速转动造成障碍,甚至引起剧烈的震动。
2、碟片在光驱中震动量较大
从上图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品牌的光驱在碟片震动上都控制得较好,差距不大,所以由此引起的"爆碟"情况并不多,约占一成。
其实光驱转动的情况就有点像以前双缸洗衣机的脱水桶。如果你的衣服没有放均匀或者脱水盖没有压好,脱水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震动,或者根本不能工作。所以我们不提倡大家在CD上贴上很多贴纸,这会使得光盘整体厚薄不均,导致光驱转动时震动量变大,就好比衣服没在脱水桶中放整齐一样。
3、读取降速控制策略不当
为了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很多厂商都研制了自己的读盘降速策略。有的采用手动降速,有的使用了自动检测调节读盘速度的自适应方式。但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基本的降速控制流程都类似下图所示:
在Firmware中,我们可以有两种降速策略的设定:
1)将重试次数设定较大
则沿着图中红色部分运行,性能很好,当然这也是用户所期望的;但发生"爆碟"的可能性很大。
2)将重试次数设定较小
则光驱将会进入蓝色部分工作。性能不如先前,但几乎不会发生"爆碟"。
所以,如果降速策略选取不当,很可能引起这一成概率"爆碟"发生。有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将光驱的起步速度设置的比较低(如40X),然后用户可通过按钮使其工作于高速模式,并在性能影响不是很大的前提下,减小Firmware中设定的重试次数。
由此可见,"爆碟"现象并不可怕。从用户角度来讲,只要平时稍稍留意一下光盘的质量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其发生的概率;但真正要很好的解决高速光驱所带来的这一特殊问题,光驱的生长厂商也必须研发一些新的技术来应对。最后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厂商的"点子"。
明基(acer)
从减少光盘转动时的震动入手,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
采用类似大楼防震的惰性吸震板以及双重悬吊的动态吸震系统,高速读盘,稳定可靠。
索尼(Sony)
采用可加强光碟平衡的SAS(Sony先进转轴)系统,以确保光碟在高速旋转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可读性,解决了表面不均匀的劣质媒体的阅读问题。
建兴(Liteon)
开发了SMART-X (智能型读速监控调整技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读盘策略。如,用高倍速抓VCD影音资料能使拷贝时间最短,而使用低倍速以求得较佳的读片率。
除此之外,建兴还在面板设计上下了功夫,增加了面板的受力点,以避免碟片飞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