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同样有着支付和流通的属性,央行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有着密切联系。但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但数字货币不仅仅比特币这一种形式。尽管现在央行的“数字货币”的面纱还没有掀起,但和比特币必定有很多不同之处。
“数字货币”这个词或许挺陌生,但近几年被炒得挺热的“比特币”,应该有不少人听说过。哦,原来是它呀。不过,是它,也不是它。且听,视点君这个初学者来说说。
同样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同样有着支付和流通的属性,央行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有着密切联系。但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但数字货币不仅仅比特币这一种形式。尽管现在央行的“数字货币”的面纱还没有掀起,但和比特币必定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发行方不同。
货币大多有一个发行方,比如咱们人民币就是由央行统一印制、发行的。但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基于一种算法随机生成,任何人都可以开采、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
其次,获取方式不同。
比特币是一些掌握算法的人不懈“开采”出来的,这些名副其实的IT高手,需要用电脑搜寻64位的数字,然后通过反复解谜密与其他淘金者相互竞争,为比特币网络提供所需的数字,获得相应的比特币。
但是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势必得面向全国人民,而非一些网络高手。在国家努力达到普惠金融目标时,怎可能只为互联网高手们量身打造一款货币?国家版的“数字货币”势必要助力普惠金融的实现,面向最广泛的群体。
另外,定价不同。
面对越来越难“挖”的比特币,不少高手像升级打怪一样越发精力充沛。随着“挖掘”难度不断增加,比特币的价格也不断飙升,也高低起伏波动较大。
一款国家货币得尽力保持自身稳定,定价自然不可能根据获取的难易性,像收藏品一样,因为稀缺性定价。
此外,使用范围不同。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均未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可能一些机构表示接受比特币捐款,一些超市也曾表示可以用比特币支付,但是这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作为一个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一定要能满足最大范围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支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央行的数字货币需要满足全球支付需求。
如果说央行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有着天壤地别,那么与虚拟货币相比,又有何不同?
用过QQ的人应该很熟悉Q币了,给QQ头像换身衣服,给QQ空间换个背景要使用Q币,而腾讯不少网络游戏也需要Q币充值。像这样,基于网络产生的虚拟货币还有很多,比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币,游戏公司的充值点券等。
就适用范围而言,这些网络货币大多用于游戏充值,购买装备道具,不能进行线下支付;就兑换方式而言,原则上只能用真实货币购买虚拟货币,但不允许将虚拟货币转化成真实货币;就发行而言,是由企业自身推出,有些像“代金券”性质,而非真正的货币。
所以,尽管央行的“数字货币”发行不可避免需要在互联网进行支付交易,但是原理和方式和虚拟货币并不相同。
特别是当下,不少企业在发行虚拟货币时,由于自身风险防控和安全意识不足,为一些不法分子留下银行卡盗刷销赃、洗钱的可乘之机。如果央行的“数字货币”发行后,是否会替代这些网络虚拟货币,使得网络支付环境更加安全、健康、透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会有人问,我们网络支付已经比较流畅,银行卡网上支付、转账很便捷了,为什么还需要数字货币?其实,就支付体验而言,二者区别应该不大,但就二者存在的原理而言,应该还有不少差别。
首先,电子货币只是每个人传统货币的电子储存形式,换句话来说,你银行卡里的钱其实还是一张张钞票存进去的,数字背后对应着一张张钞票。
但是,数字货币也许打诞生伊始,就不会有物理钞票的存在,它本身就是财富的表现形式。数字货币可以换成钞票,但并不是钞票的电子记账形式。
其次,目前央行的数字货币还没有推出,我们并不知道数字货币的单位会不会也按“元”计,或许也会有个什么“币”,10元也不一定能换一个“币”。
此外,目前不少金融机构网上支付渠道建设并非尽善尽美,一到网络购物节就面临“瘫痪”危机;而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支付验证水平高低不均,交易支付额度往往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和安全,央行探索“数字货币”也契合当下日新月异的支付方式,方便与“互联网+”更有效直接的对接;与此同时,也可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
“数字货币”已不仅是一个“潮”概念,而正逐渐变成一种需求。尽管目前数字货币发行还面临科学技术、流通环境、法律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些就留给专家们细细研讨吧。作为老百姓,我们还是满心期待,使用“数字货币”或许将是未来“潮人”的不错选择。转自新华视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