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变芯,执迷不悔
2001年是笔记本电脑业界不平静的一年,部分笔记本电脑采用桌面CPU的事件被媒体大量曝光、以福日东升的无电池“笔记本电脑”出现为标志的“移动PC”概念的诞生,以及被热炒的万元笔记本,都使2001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热闹非凡,毫不逊色于台式机市场的亮点——“P4+液晶”。进入2002年,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似乎没有逐渐削弱,反而像地震后的余震一样,虽然震动性不及以前,但波及面却越来越广。 2002年2月,在Intel的笔记本专用P4级处理器——P4-M正式发布之前,基于台式机P4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就已经在市场上向消费者频送秋波了。这充分说明,以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使用台式机CPU来制造笔记本电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光明正大地开始生产基于台式机CPU的笔记本电脑。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笔记本电脑的传统大厂东芝(Toshiba)公司就已经在国外推出了基于台式机P4 CPU的Satellite 1900系列笔记本电脑产品,昔日PC霸主康柏也推出了相应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国内市场上,方正也赶在Intel正式发布移动版的P4 CPU之前,提前将采用台式机P4 CPU的新产品——E3000推向了市场;至于我国台湾的众多笔记本电脑生产及OEM厂商,对部署台式机P4笔记本电脑的热情就更为高涨了,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是有长期的“优良传统” 的。
利字当头,不得不为
从Intel的本意来讲,当然不希望笔记本厂商破坏其CPU产品的定位,而且,Intel也确实花了很大的投入来改善专用移动型CPU的功耗问题。但为什么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有这么多处于Intel下游的笔记本厂商对这种目前上可能得罪Intel、下不能为部分消费者释怀的非常规手段偏爱有加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Intel为台式机和笔记本CPU制定的价格有相当大的差距。在Pentium Ⅲ之前的CPU,这种差距通常都维持在200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元)左右,采用台式机CPU对笔记本电脑生产成本以及价格的控制无疑是效果明显的;其次,随着CPU制造技术、笔记本电脑散热技术和电池技术的进步,妨碍笔记本电脑采用台式机CPU的负面因素在逐个弱化,甚至消失,因此,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厂商也敢于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台式机CPU。
不过,最开始采用桌面CPU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大多是些二、三线厂商。他们无论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是产品的售后服务上都不如一线厂商,要想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眼光。然而,他们在配件采购上得不到与一线厂商同样的优惠条件,产量上又同一线厂商有很大差距,这些都使他们的生产成本难以降到一线厂商的产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降低利润,偷偷地采用桌面CPU代替移动CPU不失为保持产品低价的一种选择。
技术铺垫,有恃无恐
不过,今天的台式P4 CPU笔记本电脑和它们的“先辈”们相比,又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反映在心态,这次厂商坦荡、用户冷静,似乎显得格外的“理所当然”;其次,从舆论导向上看,台式P4 CPU笔记本电脑一出世,迎来的也不是责难,而是从其性能、稳定性、用户应用需求这些关键问题上更理智地分析了。
台式CPU较移动CPU发热量高,一般而言移动CPU的功耗在25~30W之间,而桌面CPU的能耗则多在50W之上。直觉上讲,这将使电池的使用时间大打折扣,同时过大的发热量也是影响机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散热将是移动PC抢占便携电脑市场在技术层面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不过现在许多厂商已经将过去在超频试验中所采用的散热技术应用于移动PC中,如东芝采用了水冷、IBM使用了内含化学制剂的导热管、华硕的键盘对流技术等,这些都是厂商们在散热方面做出的努力。
ZDNet(UK)最近对使用台式CPU的笔记本电脑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令人吃惊:被用于笔记本电脑中的台式机处理器并不过热,电池的使用时间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性能也比较稳定。虽说一个评测并不能完全为台式机P4 CPU笔记本电脑定性,但这一结果还是非常具有鼓舞作用的。不过,为增强散热性能,这类笔记本电脑在尺寸和重量上的劣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细分应用,决战市场
从去年笔记本电脑“台式机CPU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消费者对台式机CPU的笔记本电脑虽然仍耿耿于怀,但其产品实际市场接受程度却不降反升!其实,以性能服务于应用的观点来看,如果剔除部分厂商在桌面CPU事件中有隐瞒真相的嫌疑这一因素外,那么以高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服务于高端应用;低价对应一些性能上的折扣,服务于低端应用,这是无可厚非的。目前的移动PC无疑是厂商们利用了这一点,面向不同的用户需求,设计出的在某些方面相对低端的产品,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也拉近了笔记本电脑与寻常百姓的距离。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笔记本电脑使用桌面CPU事件的曝光也确实为市场的细分提供了条件,进而为桌面CPU堂而皇之地进入移动领域铺平了道路。
其实,除去技术方面的原因,厂商的产品宣传也对移动PC能否被人们所接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去年的桌面CPU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许多消费者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需要在宣传上对采用台式机CPU的笔记本电脑和传统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明确应用模式区分,并策略性地区别潜在消费者,给台式机CPU笔记本电脑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这样才有助于消费者从以前的台式机CPU事件的影响中走出来,从另一角度看待新一代的台式机CPU笔记本电脑。
难言之隐,高处之寒
从Intel产品定位角度讲,采用台式机CPU的笔记本电脑应该算是一个“畸形儿”。然而它的出现,更确切地说是堂而皇之地出现于各一线笔记本电脑厂商的产品清单中,必然对原有的产业中的某种平衡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当东芝、康柏这样的笔记本电脑领导型的厂商也参与到这个过去看来是那么“折杀身份”的暗流中去时,其冲击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Intel对桌面型CPU和移动型CPU的定价上存在巨大差距仍是其主要原因。同主频的桌面型CPU和移动型CPU价格相差200~500美元(折算人民币约1600~4000元)!从Intel为今年4月份制定的价格表中,移动P4 1.7GHz为508美元,1.8GHz为637美元,而同期桌面P4 1.7GHz和1.8GHz分别为163美元和193美元;更为尖锐的是,Intel PⅢ-M系列CPU的价格也比台式P4高出一大节!这种价格上的差距正是导致众多厂商对这种移花接木之术乐而忘返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是用户能欣然面对价格低廉的台式机P4笔记本电脑的根本原因,毕竟,不仅在中国,其实世界任何国家的消费者对价格都是最敏感的。
所谓时也,事也!在目前PC产业的困境和DELL低成本的直销、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多重挤压之下,曾经一度占据笔记本电脑市场头把交椅的东芝和康柏确实需要找出一条低成本运作的新途径。而且如何突破分销体系以及OEM代工生产带来的慢速市场响应的制约,也是这两家厂商最头疼的问题。因此,即使东芝和康柏并不打算长期以这种非常规手段来开拓市场,但抢在最强大的对手之前,提前发布同规格(但不同等级)的新产品,也未尝不失为一个有力的试探。而且,像东芝和康柏这样的国际超大型PC厂商,也不可能大举普遍运用这一手段,毕竟他们和Intel之间还是非常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任何时候,他们都能比二线厂商提前享受到更多来自Intel的产品供给和价格优惠策略。而且,这两家厂商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问题,也不是靠采用笔记本电脑换芯就能简单地解决的。
当然,在这次P4笔记本电脑换芯的事件中,也有很多厂商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着Intel的脚步。比如,hp公司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自己不会采用台式机P4 CPU来制造笔记本电脑,IBM更加不会参与这一“户外活动”。当然,这两家厂商的态度与他们产品线的用户定位是密切相关的,毕竟他们的产品长期以来一直面向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的中高端用户群,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靠采用台式机CPU的产品丰富自己的低端产品线。而国内的笔记本电脑领导厂商联想,也明确表示将继续采用专用移动型P4 CPU制造笔记本电脑。
共同求变,迎接考验
笔者认为,经过这一事件,Intel可能会考虑对它的产品定价策略进行调整。因为如果采用台式机CPU制造笔记本电脑之风形成一定的规模,势必对Intel的移动型CPU的销售量产生影响。而移动型CPU的利润较之台式机CPU要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了Intel在自己和自己的竞争中降低了利润的局面。正常来讲,Intel应该会缩小其移动型CPU和台式机CPU间的价格差,但利润方面应该还会有所差距,否则,Intel就没有必要调价以提高移动CPU市场占有率的必要了。
在大批一线厂商进入移动PC领域后,那些最早嗅到这块肥肉肉香的许多二、三线厂商很可能要看到他们将被曾经使他们有所斩获的利剑劈落马下。当大家都开始光明正大地使用台式机CPU生产移动PC时,二、三线厂商将丧失掉很大一部分竞争优势。当然,说不定他们还会搞出什么名堂来,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整个PC市场进入残酷竞争的年代中,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潜在增长能力实在太吸引人了。
编后:就我们的观点,只要一台笔记本电脑能够正常、稳定地运行,那么内部的组成部件是什么对整个系统来说,就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好比,谁会在乎一台洗衣机采用的是什么品牌、什么规格的电机呢?只有在PC这个特殊行业,才会有人强调组成部件的细节。我们并不否认专用笔记本电脑CPU的好处,只是想强调,采用台式机P4 CPU的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中国电脑教育报》授权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