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次性筷子,咱店怎么开啊?”老张这样反问记者。张老板每天要招待百余名食客,一次性筷子又便宜又省事,“消毒主要是针对碗杯等餐具,要是再加上筷子,那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消毒成本可高了。”对于靠“薄利多销、经济实惠”经营法则生存的小饭店,一次性筷子自然有极大的用武之地。记者在北京宣武区的一些快餐店走访时了解到,这些一次性筷子大多是从红莲市场采购的。记者顺藤摸瓜来到红莲市场,该市场餐具销售摊户告诉记者,现在的一次性筷子卖出价格是9元钱200双,即一双筷子卖价4分5。由此可见,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成本是比较低的。
一位“成都小吃”的老板告诉记者,他每隔几天就要进一次货。对他们而言,现阶段为顾客提供一次性筷子也是合情合理的,主要是它价格便宜,用了就扔,也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而普通筷子要达到真正消毒的成本较高。记者发现,一次性筷子在这类小店很有卖场,至少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产、进货、包装、回收结构链。
“现在的一次性筷子市场是供需两旺。”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原司长、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寇教授介绍说,“总体来看,一双一次性筷子包括加工成本不会超过3分钱。只要改进卫生生产条件,一次性筷子在很长时期内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而在一些中小型饭店,快餐厅,对于他们的成本、消毒环境来说,供应一次性筷子是完全必要的。”
从一次性筷子制成品回到原材料本身,成本低廉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国家林业局木材经营管理办公室经营管理处王处长最近去东北林区做了一次性筷子生产的专项调研,调查显示,做筷子能有效提高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王处长也有笔林业经济账,目前原木的售出均价是200元/立方米至300元/立方米,现在用做筷子就可增值两三百元,比其他用途的经济效益好。而我国共有10万林业产业人员从事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工作,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为广大转型期的林木工人提供了就业的保障,他们用十分低廉的成本创造出巨大的出口经济价值。
出口一次性筷子就等于“出卖资源”?
“当然不是了!”寇教授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记者手头上新近得到的海关数据显示,一次性筷子每年出口额为1.6亿美元,现在这个数字仍在向上更新,日本在出口份额里就占70%至80%,我国出口有656万箱,其中日本就有460万箱。
围绕一次性筷子争论较多的话题是,它的生产浪费了大量的林木资源,对我国日益稀缺的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出口给日本等国无疑危害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寇教授给出了他的解释,中央九号文件指出,林业担负着双重使命,既是生态,又是基础产业,林业产业应讲究科学合理利用。一次性筷子生产规范化后应该是林业产业的组成部分。过去限制一次性筷子的发展,总把它往资源生态上靠,其实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也只占资源总消耗量的0.5%至1%。我国一次性筷子的原料主要有竹子(以毛竹居多),白桦,杨树以及废木的边角料等,这3个树种油脂比较少,因此适合生产一次性筷子。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竹林分布较广,产量也大,可再生性强,因此一次性竹筷的发展空间很大。桦树、杨树等速成丰产林,种了不用,等于浪费资源,而一次性筷子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利用开发途径。因此,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既没有占据林木资源深加工的份额,又以极低的成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寇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目前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近450亿双,耗材仅130万立方米。
木竹一次性筷子合计出口共包括天削、利久、元露、小探等4大种类,而这都是日本对不同层次筷子的具体称谓。其中天削的原料为松树,但是出口量占不到20%,其余均为桦木和杨木,又以14至22公分的中小径原木为生产标准,原因是这类大小原木不适合加工成家具等其他用途。林区工人普遍感觉,生产出口一次性筷子,是利用资源,而不是浪费资源。目前形成规模的一次性筷子生产基地只有东北和内蒙林区,其他均为散形分布,整体来看是出口养活企业。
卫生,不能抛开的话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次性筷子已经基本淡出了机关食堂、大型餐馆、大中专院校等有良好消毒条件的饮食场所,这也是节约资源的一大趋势。但从目前的一次性筷子原材料开采来看,并没有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反而是得到了一种经济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利用途径。
难道一次性筷子就没有“毛病”了吗?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前进告诉记者,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一次性筷子的出现满足了卫生要求,传染病比较流行时,一次性筷子就有优势,但是消毒用品的良莠不齐导致筷子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专家也指出,我国现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除林区外,有部分是作坊式的,库房简陋,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这就对我们的卫生监督部门严格监督管理提出了要求。
寇教授也对一次性筷子生产上的质量保障表示了一定的担忧,现在市场上也存在一些用胶合板、复合板加工的一次性筷子,这类产品含有苯甲醛,是具有毒性的胶粘物材,若是非法厂家用此生产,势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的危害,这方面,卫生监督部门应给予足够关注。
来源:四川新闻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