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何时摆脱“利差时代”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7-04-26 14:30:00转载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5.59,-0.06,-1.06%)业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与之相伴的惊人存贷款利差,中国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14倍。(4月25日《北京晨报》)

相关: 八大上市银行老板收入曝光 银行行长该拿多少钱

尽管此份报告称,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全球股市的市值排名榜上已经进入十强,其中工商银行已是世界第二。但我们也不要对中国银行业取得的骄人业绩,冲昏头脑,尤其是,面对国内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达14倍,更值得认真反思。

“利差时代”的中国银行,可谓弊端多多。首先,它会造成银行“不思进缺。在高于世界同行数倍利差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自然都会躺在坑上“吃老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缺乏金融商品创新精神。“吃利差”的这一中国银行特色,使得其整个行业丧失了向更高业务拓展的原动力。另外,还导致了服务质量跟不上,霸王条款层出不穷,客户对此怨声载道,牢骚满腹。

中国银行之所以长期处在“利差时代”,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略显幼稚。相反,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国家之间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制度的不同利差水平有高有低,但银行利差总体来说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

国外,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是靠“吃利差”过日子,而是特别重视提高银行中介的运营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增强银行体系的竞争度。譬如,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在中国,中间业务的比例要低得多,2001年四大银行中间业务平均仅占8.5%左右。虽然近年来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迅猛,但和国际银行相比还是低得多。

在证券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本身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复杂,因此,国内银行应未雨绸缪,尽快摆脱“利差时代”的困扰,一方面,增强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商业银行要摒弃“吃利差,乐不思蜀”的落后观念,尽快适应中国广大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从简单的存取钱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不断拓展业务,诸如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审计咨询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等。与此同时,以国外银行进军国内为契机,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随着汇丰、渣打、花旗、东亚四家首批外资法人银行,在中国的“安家落户”,国内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牢牢占据金融市场上的主动权。

 

 

 

来源:红网

更多新闻点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