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重现”背后是公共品短缺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7-04-27 13:30:00转载

 

据《现代快报》昨日报道:上世纪90年代,中国媒体曾经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百姓生活告别排队时代。而今,我们渐渐发现,排队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上学排队、买房排队、购车排队、直到生孩子、看病,统统要排队。这是一场轮回?还是一次倒退?

排队重现,显然不是一场兜圈子似的时代轮回,更不能说是开历史的倒车。在我看来,一样“排队”,两样“本质”,彼“排队”与此“排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而后者见证的是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低效。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改革处于发轫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举步维艰,短缺经济的阴影挥之不去。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之下,即便老百姓手中的购买力非常有限,却仍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排队时代”由此蔚为壮观。

那么,国人何以又一次遭逢“排队时代”的兵临城下?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一直以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为己任,不仅造就了公众私人消费品能力的攀升,而且极大地抬高了公共品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标准,然而问题是,公共品供给却在某种程度上被严重忽略。

曾经有学者认为,关于目前中国主要矛盾的判断应该摆脱改革前期和中期的认识,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代之以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笔者深以为然。

显然,要想再一次走出“排队时代”的泥沼,实现社会螺旋式上升,无疑发展公共品的涵养是必由之路。这不仅在于公共财政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铁路线、经适房、公民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更在于公共财政所提供的这些公共物品本身真正具有坚强的、不可摧折的公共性,并为此而进行制度设计。

诚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之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但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本身的终极目的本就是为公众服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讲,以自由来看待发展,而我想进一步说,以公共看待发展———或许这句话更符合也更裨益于中国现实。

 

 

 

来源:山西晚报

更多新闻点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