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文化局首次对全市600多万外来工的文化生活现状做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揭示了深圳外来工文化需求处于严重“贫困”状态,外来工对整个城市文化产生疏离。一方面,外来工享受到的文化服务数量偏少。三成左右的外来工一年内一场电影都没看过;另一方面,文化休闲时间严重不足,文化支出比例也很校(4月26日《北京晚报》)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绝不是单纯哪一个城市的现状,而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状。笔者曾深入采访过一大批外来务工青年,他们的文化需求非常强烈,可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样单保这与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很大关系。
外来工多数从事城里人不愿从事的高风险、高强度,脏、累且低报酬的工作,这些工作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生活被高度程式化:吃饭—干活—睡觉,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多余的精力多余的金钱进行文化投资和文化消费。由于文化生活的缺位,多数外来工在城市奉献着他们智慧和勤劳的同时,过着孤岛式、边缘化的生活,对城市缺乏认同感。
可是,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外来工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城市建设的主力。这些外来工长期游离在城市边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城市和谐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害。一位长期在劳改一线工作的警官说:“除了干活就是干活,在孤独无聊的生活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采取了消极的生活方式,将自己封闭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显得疲惫不堪,一旦遇到刺激,随时可能发生心理危机。”
融入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并融入它的文化生活。外来工文化生活的空白直接导致他们对城市的疏离。近几年,南方一些城市出现了“民工荒”,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所给予的关怀不够,民工基本生活在被文化、娱乐遗忘的角落,对城市缺乏最基本的认同感。
归属感是人类的普遍需要,产生归属感的最基本条件是了解和接受。对于外来工和城市来说,文化生活是架起了解和接受的桥梁。一旦文化生活缺位,外来工和城市就犹如两株遥遥相望的垂柳,只能随风无奈地摇摆。
应该说,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外来工的积极参与,外来工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需要业余文化生活作支撑,消灭他们精神生活上的饥困符合社会和谐大旨。不过,外来工具有分布面广、流动性强的特点,解决他们的“文化温饱”,仅靠某个部门是不行的,最主要的还是得靠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对于劳动时间和强度作出具体规定,并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图书报刊和娱乐设施,积极组织贴近外来工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发动光大市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来源:红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