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狂人”遭遇“疯狂索捐”的警示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7-05-10 15:30:00转载

 

5月8日下午4时,南京“慈善狂人”邵建波家中出事了,他70岁的母亲黄老太因多次大吐血,被送进医院抢救,1小时后医生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事发前,十多名索捐者找到邵建波索捐不成,一齐跑到独居的黄老太家中去索捐、吵闹,并屡次发生口角冲突,黄老太在纠纷后出现食管胃底大出血。(5月9日《南京晨报》)

日前,媒体报道了南京普通个体户邵建波倾家荡产,23年来累计捐款3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并利用自己的生意资源帮助2000多名下岗职工创业致富,被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爱心大使”。邵建波的事迹见诸媒体后,不少读者为他的爱心行为深深感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随即发生了,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已有310多人向他索要捐款,索取金额从5000元到100万不等,让这位“凡人慈善家”不得不怀着“索捐”之痛四处“躲债”。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索捐”者是一种下意识的求助,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溺水之后,会拼命地去抓水面上漂浮着的稻草救命。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给“索捐”者戴上素质低下、人性丑陋、“不道德”的帽子去冷嘲热讽也是有失公允的。但如果把“索捐”当成一种“投机”,宁肯不要创业机会,却要“索缺5000元去买彩票,亦或是像乞丐那样见人就讨,见机会就要,让众多有心“慈善”的人心存顾忌,担心自己的捐助行为会招来“吐血”之祸,那就违背了慈善事业的初衷。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索捐”闹剧频频上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和公益慈善事业的不完善。目前,不少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公信度高,相关的基金会在实施救助的同时还会赢利,社会保障体系也运转正常。慈善家要想行善,只需要将钱捐给组织,再由组织选择人进行慈善即可。在我国,尽管不乏“希望工程”之类的慈善组织,但很多时候不少善款并没有及时真正抵达需要帮助的人手里,“慈善腐败”愈演愈烈。两相权衡,更多的民间慈善家更加青睐传统的一对一慈善来奉献爱心。

除此以外,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刻意炒作也在为“索捐”闹剧推波助澜。比如,南京高淳的赵雪定捐款100万助学,见诸报端的大写标题是“捐款疯子”,邵建波则被记者“赐予”了“慈善狂人”的名号。在舆论的有意“绑架”下,这些民间慈善家的善举被一些人视为思维不正常、精神有问题,乃至滋生出疯子、狂人的钱“不要白不要”的阴暗心理,最终引来“水蛭效应”——慈善家被疯狂的索捐者“吸”得寝食难安、家人遭殃。

故此,有富人坦言:如果想施善,最好不要惊动媒体;在现有国情下要想成为慈善名人,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因而很多富豪捐赠方式隐秘,不少企业家保持低调,不愿公开其在慈善领域的贡献……这些迹象表明,害怕那些不道德的索捐者进行“道德劫持”已成了慈善家们最大的“心脖。如今,“慈善狂人”遭遇“疯狂索捐”,连其母亲也被“逼”得大吐血,再一次放大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硬伤,令人警惕和深思。

当有一天,我们与发达国家接上了轨,慈善事业变成了公众自觉自愿的社会行动,而非“一对一”式直接捐助,捐赠方和受助方也不再直接接触,那才是我们期待的理想化的现代慈善事业。要达到这种“境界”,无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红网

更多新闻点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