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家财富榜”成为衡量作家的地位和贡献的时候,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功利时代,实用至上。一边是雅思、托福的一“号”难求,一边却是大学语文的“少人关心少人问”。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尚属一个未知数
原标题:大学语文,功利时代的“阑尾”?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日前,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尽管学校祭出了“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的法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也不过是类似于春晚赵本山的“忽悠”,当不得真。虽然有不少的“老外”争先恐后学汉语,那他们也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去的,和咱们一门心思考“托福”一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喜欢和热爱基本没什么关系。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大概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最应该回答的问题。不然,即便用行政命令约束大学生学语文,恐怕也是“强按牛头不喝水”。毕竟,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语文和外语的“含金量”差别还是相当大,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
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大学语文的“疲软”似乎更象是一个“用进废退”的结果。在阅读量节节后退的年代里,谁能指望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完成我们的精神救赎?更别想着拿“不过就不能毕业”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完成大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或许从文学走下神坛之日起,大学语文就注定了式微的宿命。当“精神食粮”变成“文化快餐”,没人再会去用尽心机煲一碗心灵鸡汤。在文化流水线上,“方便面”的生产更符合“多、快、好、省”的时代原则。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以后的日子里,估计上帝再也不会笑了,因为我们不用再思考:写的不用脑子,看的更不用脑子,大家都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地履行程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作家赛拉说过:“文学的界限恰好就是人性的边界,它标明了神和魔鬼属性之外的天地。”大学时代的语文也许给不了我们立竿见影的惊喜,但却可以是我们受用终身的财富,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一生。毕竟,在生活的光谱中,仅有功利是不够的。
来源:国际在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