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体面乃至优雅职业的护士,据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日前披露,实际待遇竟然如此窘迫——“比保姆的收入还低”,乃至于到了出现“护士荒”的程度,无疑让人颇感意外。不过,如果我们能仔细解析一下,造成此一局面的相关体制背景,又不能不承认,“护士荒”的出现其实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其一,“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体制。不言而喻,一个合理的医疗补充体制应该是“以医养医”,也即主要以医疗人员的医疗服务收入,来补偿他们的劳动付出,具体到护士,相应的就应该是“以护养护”。但问题是,当前无论是医院也好,还是具体医护人员也罢,主要的补偿途径仍然“以药养医”;在这种体制下,医生与护士之间出现收入上的悬殊差别,显然不可避免——毕竟,医生而不是护士,才有开方拿药的资格,进而相应地可以直接从中分享诸如“回扣”之类的好处。
其二,权力化、等级化的管理和分配体制。毋庸讳言,在当前的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的管理和收入待遇分配格局事实上仍是高度权力化和等级化,具体来说,也就是,决定员工收入待遇的高低好坏的,往往并不是个人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而是其在单位中的权力大小、行政等级。日前,上海市出台文件规定,“一线职工工资不涨领导不得加薪”,可以说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样一种体制现实。一般的企业是如此,作为事业部门的医院其实也是如此。这正如廖新波指出的:“现在医院一谈到控制成本,就转嫁到缩减护士(薪水)身上”。
为什么医院惯于敢于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控制成本”呢?显然还是因为,在医院这样一个管理体系内,护士的权力位阶、等级地位实际上是最低的——不仅远远低于医院的行政领导,并且也大大低于医生。而既然是最低,那么在利益分配上,最容易和“方便”牺牲的当然只能是她们。
说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起此前著名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中,当事医生王雪原对当前医院现状所做的一段描述:“领导干部帝王化,普通医护人员奴隶化”——“小到一个科室,比如科主任、护士长,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尖,没有人监管他们。科室中普通成员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全都是主任说了算”。
可见,“护士荒”见证的,实质是一种体制制度之“荒”——既是医疗行业特有所须的合理补偿机制阙如之荒,也是更普遍意义上企事业单位健全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的匮乏之荒。可以肯定,除非我们尽快改革和理顺这样的体制问题,“护士荒”的职业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患者健康权益的损害,便无法根本避免。
来源:信息时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