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自杀率低于美国值得骄傲吗?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7-05-15 14:00:00转载

 

日前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以“大学生自杀率”来侧面阐述“中国特色”。据《信息时报》5月14日报道,杨振斌司长称中国大学生自杀率远低于美国,与中国大学集中住宿以及班级管理的体制密不可分,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在校大学生自杀率不到社会自杀率的20%,远低于美国,这或许是中国大学为数不多的可在美国大学面前引以为豪的数据了。根据心理学上的亲密关系理论,独居的人比群居的人容易产生自杀倾向。事实也证明,在美国,与别人合租住宿的大学生自杀率要低于独居者。有此底气,我们的高校管理部门终于可以为饱受争议的集中管理模式出一口恶气了:中国的大学管理虽然还不成熟,但与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多成功之处的,至少我们压低了自杀率。

但是,“自杀率低于美国”是否就是我们评判大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准?而集中管理是否就是值得我们沾沾自喜的科学管理模式呢?

首先,中国大学生自杀率低于美国,并不能掩盖中国大学生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进入新世纪,升学、就业、感情、贫富差距等问题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成为了大学生自杀的一个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入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可见,我国的大学生自杀率在绝对值上或许还和美国有差距,但是,在增长速度上绝不亚于美国。

其次,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指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原因都有可能促使大学生自杀。要遏止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关键就是要破除引发大学生自杀的诸多诱因。在诱因没有解决之前,光靠把大学生们像中学生一样集中起来管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再次,集中管理从表面上看是管住了学生,但这种管理是以牺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自主性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对于大学生的管理主要还停留在人身管理的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是很注意。比如,大学生自杀现象在一些高校已经集中出现,可校方既没有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也没有对一直以来都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政体系进行反省。

大学教育在于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控制他们别自杀。集中管理在看住学生身心的同时,实际上约束住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违背了“大学之道”的本义。

(作者系党史研究人员)

 

 

 

来源:红网

更多新闻点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