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便服执法、酒后执法、粗暴野蛮执法、不开票据执法、使用协管员单独执法等五类不文明执法行为将成为北京城管队员的“黄线”。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近日表示,城管队员这些行为一经核实,将被吊销执法资格,并向社会曝光,决不姑息。(《北京晚报》5月16日)
又是吊销执法资格,又是决不姑息,表面看很严,但实质一点也不严。看看对酒后执法、粗暴野蛮执法、不开票据执法等行为的定位就知道了:不文明执法行为。“不文明”是一种道德描述而非法律判断,在法治语境中,这是一个多么轻飘和轻微的定位啊,可这些行为何止是“不文明执法”,分明就是违法执法、非法行政。“粗暴野蛮执法”,形式上是不文明,本质却是公权的滥用,因为这必然侵害到商贩们的合法权益;“不开票据执法”,为什么不开票据呢,显然想把罚款收入私人腰包,这是典型的公权腐败。
与“不文明执法行为”类似的是,部门禁令中泛滥着另一个词汇,那就是“不正之风”:什么杜绝高速公路乱罚款的不正之风,坚决反对垄断行业乱涨价的不正之风,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刹住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不正之风等等——“不正之风”也是一个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外延非常模糊的道德语汇。仔细考量,这些行为何只是“不正之风”,分明是违法、滥权和腐败。
不文明执法行为、不正之风之类定位,折射出一种权力话语现象,即官员行为的“美名化”与普通公民行为的“污名化”:由于强势者掌握着社会话语的制造权,一般描述官员某种不正当行为时,采用的都是相对委婉甚至美化的话语,而描述百姓这类行为时,用的通常都是相对严厉甚至污名化的话语。比如,把不服命令拆迁的百姓称为“钉子户”,把不听官员话、善于使用法律维权的人称之为“刁民”,这些污名化的称呼是权力话语对公民营造的一种语言暴力。
这种权力话语还鲜明地表现在社会标语中,前段时间有媒体又盘点了社会中“一人超生、全村结扎”、“集体上访违法,越级上访可耻”等不良标语,这些标语除折射出管理者的标语崇拜和公权暴力思维外,也折射出一种权力话语,正如有论者所言:那些无视起码的道德准则、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霸王标语”,几乎无一不是冲着普通老百姓来的,很少指向官员行为。比如,打击官商勾结是近年一个关注度极高的公共话题,更是中央高层一再强调的反腐重点。然而,偌大一个中国,两千五六百个市县,谁见过一条“严惩官商勾结”的标语?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来源:信息时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