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14日,是广州市越秀、荔湾、海珠、天河4区小学招生报名的日子。虽然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但3天时间里,记者走访了多家小学,发现家长们口中讨论最多的,仍然是赞助费、捐资助学费、转学费等话题,有些家长还互留了联系方式,方便有新信息互相通知。(5月18日《人民日报》)
按照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而广东省也早就出台规定,严禁巧立名目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或捐资助学费。但是,每每开学之时,这种名义上已经消亡的择校费和择校现象,往往“死灰复燃”,在相当大范围内仍然存在,且成为一种潜规则。
显然,择校就是学校高收费、乱收费,也就是那种说得好听的“自愿捐资助学费”,几千、上万甚至近十万元。无疑,择校收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违背了现行教育公平的政策,加重了家长负担,又诱发了腐败行为。但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赞助费”、“转学费”之类已被明令禁止,家长们也深知那种“自愿捐助”纯系挂羊头卖狗肉掩人耳目而已,家长投诉的却很少。
表面看,择校现象暗流涌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时下,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孩子只生一个,教育是件大事”的念头,在经济承受得起的情况下,家长们往往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寻找最佳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而心仪的名校名师就那么几所,水涨船高,你不掏钱别人掏钱。从这种意义上说,家长不惜代价的“智力投资”,是导致择校“名亡实存”的肥沃土壤。那些名校也巴不得家长们如此“热心”,以便借高收费控制招生人数的名义赚个盆满钵溢。
而深层次分析,择校尽管得到了家长们的热捧,有家长甚至公开表示如此躲躲闪闪不如索性公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自身的不公。最主要的表现便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但大量的优秀教师集中于名校,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往往倾斜于名校,出现了名校“赢者通吃”的怪现象。
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相当多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办名校、办有品牌的学校。据悉,广东早在前年就规定停止义务教育“等级学校”评估,可事实上,政府并没有摘取“省一级学校”、“市一级学校”等招牌,这种公共权力下的“名校情节”,更有煽动性和聚集力。
因而,遏制择校现象,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有公平办教育的理念,实行“阳光普照”;其次是打破地域、城乡界限,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否则,教育公平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来源:红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