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身价的贬值刺破狂热留学泡沫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招聘会上,大多用人单位对“海归”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左右。对此,不少“海归”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相符合。(《北京晨报》,5月28 日)
多年前,“海归”可是个稀缺品。那时别说一个“海归”硕士、博士,就是一个“海归”本科、“海归”进修生,也是不得了的。对于单位来说,若有个“海归”人才出来贴贴金,走到哪里都是底气十足;对于家庭来说,若有个人在国外留学,那可不单是这个家庭的骄傲,就连整个家属区或者整个街道都是引以为豪的。可如今,一提到“海归”,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满眼生光,人们对留学开始有了理性的判断。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海归”不再盲目青睐,甚至于,一些“海归”由于竞争不过国内的毕业生,本身又“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沦为“海待”。
“海归”贬值,是国内就业市场日趋理性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学生争先恐后地涌出国门,是多么的冲动和不成熟。“海归”贬值,犹如利剑刺破五彩缤纷的留学泡沫。
泡沫之一:数量上的大跃进。一方面,随着中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都盯上了这块“肥肉”;另一方面,不管是富起来还是没有富起来,中国人在培养下一代上都是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留学,砸锅卖铁也要送他们去。两大动因促使之下,中国的留学生们如过江之鲫般向世界各地涌去。有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近十年来连续增长,平均增长率全球第一。这样的“大跃进”,既不符合国家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符合正常的教育规律。
泡沫之二:质量上粗制滥造。数量过多,必然产生质量过滥。过去,留学非常不容易,必须经过层层考核。现在,除了少量拿欧美名校全额奖学金的人,更多留学生都是通过钱堆出来的。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自费留学的比例占到了我国整个留学队伍的93%。一些腰缠万贯的留学生出国以后,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没学到。
泡沫之三:心态上急功近利。很多人出国留学,并不是秉着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是出于换取高薪厚禄的投机心态,或者攀比赶潮流的盲目心态。这样的心态给了一些留学“黑中介”钻空子的机会,一些家长们被这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所打动,把孩子送到了连国内三流大学都不如的“克莱登大学”。
可见,在“海归”过多过滥的背景下,他们的贬值实属必然。而“海归”的贬值,对那些盲目追求出国留学的学子与家长们来说,应当是一记警钟。
(作者系历史研究人员)
来源:信息时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