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像调色三板斧

互联网 | 编辑: 2005-05-01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解读:本篇主要针对SIGMA DSLR人像调色的使用经验,主要是SPP及PS的后期调节方法。用SIGMA的数码单反拍摄人像作品,大多数人的反映——可以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里费老的一句话来总结:“麻……烦!”

人像调色三板斧 一

本文转自蜂鸟网  作者:jasonzhu

解读:本篇主要针对SIGMA DSLR人像调色的使用经验,主要是SPP及PS的后期调节方法。用SIGMA的数码单反拍摄人像作品,大多数人的反映——可以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里费老的一句话来总结:“麻……烦!”

一方面,SD9、SD10拥有同档次数码单反所无法比拟的高清晰度,拍出来的模特脸上毫发毕现,但一方面对于家里大多数“非专业摄影模特”来说,这种超高清晰度未毕就是一件好事;一方面SD系列相机拥有反转片一般的迷人的颜色,但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像片子里的肤色变得如“面如黄疸,身披蓝纱”,往往调整了肤色,白纱就变成紫蓝色,只好求助于PhotoShop,妄图把片子“调”回正常,但还是《手机》里费墨费老的那句话:“太麻烦!”

有人问我,看你照出的人像肤色就比较“正常”,是不是每张片子都在PS里仔细修过,修张片子得用多长时间?半小时?的确,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过现在,大多部的片子用不了1分钟,而且大多都不必再于PS中调色。

不能说是什么“武功密技”,只是在实践中摸索的几点使用方法,最多也就相当于程咬金的“三板斧”。它没有办法让你做“武林至尊”,旦可以把大多数的人像片子“三招之内斩落马下”,快速了结战斗,让你做个快乐的“程咬金”。

但如果你的要的是一部:可以方便拍摄大批量的、不想任何后期处理的、“到此一游”的记念照,我想说的是,这就好像是“手持倚天剑切红烧猪蹄”一般,不方便!大可没有使用“过万元DSLR”的必要。有人会说:“如此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太不方便!”如果以这个理论思考下去,又有人会说,它的“网X拍”尚能以每秒十几帧拍个动画,还能当随身听,又有哪部DSLR有如此“方便”?

人像调色三板斧 二

第一招:挖眼睛

有人说,我总不能照每张照片都手动定义一次白平衡吧?的确,没有这个必要。其实白平衡的设置在SPP中可以很方便的定义、修改和微调,不必在拍摄时太过"叫针",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随便瞎捏"了,养成在每次开始拍摄前,检查一下相机的设置(ISO、RES、拍摄模式、MSAP档位),并根据当时的光线情况(阴天、睛天、阴影中etc.)定义一次白平衡,会给日后的处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色温不准在胶片机时代是致命的,因为按快门之后的工作一切交给化学反应,所以要用名牌好灯、点测光表等等辅助工具,力求精确。而数码时代的摄影,DSLR只是准确的记录你想记录下来的光学信号而以,拍摄的创作过程直到电脑输出公用图片格式后才能算结束,所以准确的说,在SPP中的RAW文件调节不是"后期的改动",而是"精确的输出"!

如果室内光线复杂或拍摄十分重要,手动定义一次白平衡也是很必要的,但这并不很常用,定义的方法一如说明书中所言,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对准一块白(灰)色物,ISO100、单张拍摄、P档、MF--OK定义完成,也很简单。

但是即使这样,人像拍摄时由于使用不同的灯光、用不同种类的光线构图,照出来依然可能会得"黄疸"或是其它色温不准的情况。这时就要就要用到程咬金第一斧:挖眼睛!也就是利用调色盘的"选色吸管"微调白平衡。

人的眼睛是拍摄人像中自带的"白板",拍摄出来的照片如果偏色,可以利用SIGMA PHOTO PRO调色盘左边的"选色吸管",它的作用是利用你用选择的"基谁点",均衡图片中的三元色,从而达到纠正偏色的目地,而人眼中的"眼白"部分则是天然的"白板",用选色吸管在人的眼白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肤色就能大体恢复正常,再下来的调试就要取决于个人的风格了。

直方图HISTOGRAM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当它的红绿蓝三色趋进于于一条线时,证明图像的颜色接近合理,如果你的调节使得"三线合一",大部分的情况下可以证明调节的工作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日落)追求特殊的效果,并不总是拘泥于这条规则。如例:这是一张比较严重偏色的照片,尽管平时出现这么严重的偏色并不常见,但即使是这样的片子,只要正确的运用"挖眼睛!",也可以得到比较正常的输出效果。

调节前:注意,这时的直方图完全开散,人像肤色完全不正常。

人像调色三板斧 三

调节后:用选色吸管在眼白中点选,再经过细微的调速得到的结果,这时的直方图的三条色彩线几乎相互重合,因为欲输出高调一点的作品,所以直方图的峰值偏右。

由此可见,由于数码输出时可以微调色温,所以昂贵的高价影室灯与中低价影室灯的差别进一步缩小,并非是一些人所说的:"SIGMA DSLR非高价影室灯不能拍出正常的肤色作品"。

注意,这是极端例子的调节节果,如果本身拍摄时没有偏色如此严重,调节后的结果会好很多。

第二招:掏耳朵

人脸并不是平平的一张白纸,所以光照不可能完全均匀,面部曝光正常了,耳部、颈部、鼻沟等地方就有可能曝光不足,所以即使整个人像作品的大部分色温是正确的,仍然会有局部偏色(主要是偏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SIGMA DSLR"黄斑现像"。

而所谓"掏耳朵"其实不光单指耳根部,而是指所有偏黄的部位,使用局部去黄的办法解决。

起终,我使用滤镜法去除SD9人像特有的偏黄现像,但由于是片子局部偏黄,往往黄斑去除了,整个片子却出现"偏品色"甚至"偏青色"。所以这种滤镜法只适合于全片偏黄的情况。对于局部偏黄的照片,应当使用"PS"动作法,即:在Photoshop中将偏黄部位单独"圈出",用事先编好的去黄ACTON局部解决。这个动作主要是调节色相/饱和度参数,不仅速度快,还解决了局部偏黄的问题。

例三;滤镜法不易解决局部偏色的问题。(这是调节过度了,以便更好的看出其不足:偏品、不能局部)

例四;去黄动作的参数调节

人像调色三板斧 四

第三招:捣心窝

程咬金的三板斧中这是决定性的一招,这招再不管用就只有"放弃"了,用SIGMA SD9、SD10拍摄的人像也要用到这关键的一招:那就是"不找黄!"只要曝光正确、颜色合理、后期输出有个人风格、构图有美感,就是一个好作品,不论它是用那款相机拍摄的!

要知道,不论用任何一款相机拍摄,最终的目地是摄影作品,而不是相机性能测试,如果我们按一下快门的最终目地是为了看看它"有多黄",那么这下快门的时间和精力就算是浪费了。时下不少朋友先不看照片如何,先问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如果是10D就找焦点偏移、SD9/SD10就找黄、D70就找左右偏色、SONY828就找紫边……惟恐如果没看出来就"显外行"了。

不否认这些是事实存在的一种可能情况,但大可不必如此去"专门寻找",因为即使是大师拍摄的一些名片之中,一样可以找到偏色、偏焦等情况,更何况是摄影爱好者呢?甚至有人说,张艺谋拍的满天飞红树枝、红树叶的剧照那叫"美和艺术",别人要是如此呢,那就叫"偏色"了。评价一些SD9/10拍摄的作品,甚至已经将片子调得过品、过青了,还是说"真黄"!呵,让我看,这样的人应当用"捣心窝"这招,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为他在观看照片时的目地之一,就是"找黄",又不是黑白照片,焉能找不到?!

至于很少数的一些某品牌的"忠实"用户,似乎如果不"扒"、 "臭"其它品牌,便对不起手中所持的"名牌大厂"(尽管可能是入门机身),这种"自我优越"的心态,恐怕是照不好照片的。

SIGMA的DSLR就是这样,如同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如果一旦掌握其"个性",要想把它使好也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附;可以看到,即使是没有调节之前,偏黄的情况也是不多的。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