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 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丝路
丝绸之路从古长安出发,经兰州、 河西走廊至敦煌,再从敦煌沿着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分南、北两路西行,越过葱岭,直达地中海一带,是为了促进亚欧大陆间的友好通商而开辟的一条通道。西方的商品、技术及文化经过这条通道得以传入东方,而我国的丝绸织品、瓷器、蚕丝、冶铁术以及一些工艺品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到欧洲,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沿途有武威、张掖、酒泉等河西重镇,更有莫高窟、鸣沙山等旅游胜地。这条路虽然艰险难行,但由于其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仍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探险。
铜奔马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北郊的雷台汉墓。该艺术品造型上为昂首长鸣的奔马,浑圆强劲,势不可挡,三足腾空,一往无前,马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龙雀,构思奇绝,造型优美生动,在精确利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极富浪漫主义精神。因其形神俱佳,1983年被中国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戏剧
甘肃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精采,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秦剧。是甘肃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今已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秦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青阳腔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特点,深受兰州地区群众的喜爱。
太平鼓。兰州太平鼓多由青壮年男子表演,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四十人,表演者一律头戴英雄幅,身穿皂隶服,腰系灰丝带,脚蹬麻窝鞋,身背太平鼓,组成一定的队形,并有一人在前指挥。表演者按照指挥发出的旗号,右手紧握鼓绳,左手不停地将鼓身举到不同方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一边击鼓一边舞蹈,热烈欢快,气势非凡。兰州的太平鼓呈圆筒形,鼓帮以木料制成,通体呈完整的圆柱形,两面都蒙着厚实的牛皮,长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鼓帮外表涂以红色和黑色油漆,并用泥金饰以狮子、牡丹等图案两头边缘部分则用失宇花边装饰,在鼓帮一例的两头,钉有两只铁环,拴绑以很长的背带。鼓按其种类分为跳鼓、骑鼓、桶子鼓、方鼓子等。兰州太平鼓现已成为每年春节社火表演和重大节庆活动的重要演出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