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IBM(NYSE:IBM)公司在京宣布在中国启动 “绿色创新工程”(Project Big Green),通过采用创新的技术和服务,协助中国企业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改造商业和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在显著增强计算能力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何国伟、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张烈生以及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及智能化集成服务全球副总裁Steven Sams共同见证了这项全球性“绿色创新工程”在中国的全面启动。
在当今企业数据中心能源需求和能源成本急剧增加的情况下,IBM决定每年斥资10亿美元启动“绿色创新工程”,全面整合硬件、软件、服务和研发等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的力量,并组建了由近千名最出色的能效专家组成的“绿色”团队,向客户提供业界唯一端到端的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IBM“绿色创新工程”所能带来的能源节约相当可观:一个面积为25000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可减少多达42%的能耗。
在去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2006到2010年期间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在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IBM绿色创新工程将大有用武之地。”张烈生表示,“作为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创新合作伙伴,这一工程是IBM为了帮助客户和社会应对能耗问题所做出的努力、投资和承诺。我们将发挥IBM作为全球整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将IBM全球在提高能效方面的经验、实践、最新研发成果和解决方案引进到中国。”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及智能化集成服务全球副总裁Steven Sams指出:“环境保护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议题,IBM绿色创新工程正是源于我们去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创新头脑风暴’(Innovation Jam),其使命就是预测世界所面临的关键环境问题,开发突破性技术和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和重要业务合作伙伴的协作创新来交付相关解决方案。” 他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IBM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的路线图,共由五个步骤组成:
1.诊断:评估现有设施――能源评估、虚拟三维供电管理和热分析
2.建设:规划、建设或更新一个高能效的数据中心
3.虚拟化:对IT基础设施和专门用途的处理器进行虚拟化
4.管理:通过电源管理软件实现能耗掌控
5.制冷:在数据中心内外采用水冷解决方案
“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创新的思维。”张烈生进一步强调,“只有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思考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并从服务和评估入手,清晰把握企业数据中心的能效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切实融合业务与技术,才能实现能效的最大化提升和节能,并真正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张烈生表示,IBM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的步伐是非常领先的。早在5年前,IBM就已经跟瑞吉红塔合作,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来提升酒店的能效水平,节省能源消耗,并且取得了可量化的成效。通过与IBM在绿色智能楼宇项目上的合作,5年来,上海瑞吉红塔综合能耗比平均维持在4.9%左右,2005年更是降到了4.53%,成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指标。还有,在去年完成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新机房建设项目中,IBM在供电、空调等方面都进行了节能增效的设计。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何国伟介绍道,IBM在节能方面拥有50年的创新历史,此次通过整合软件、硬件、服务和研发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节能服务和解决方案,协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和电力节省等多重收益。以美国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PG&E)为例,IBM协助客户将近300台来自竞争对手的Unix服务器整合到了6台IBM System p服务器上,不仅节省了80%的设备能耗,还实现了简化,方便了管理,同时利用IBM的虚拟化技术,PG&E将系统的利用率从10%提升到80%以上。
IBM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多个层面的绿色节能技术和产品,为企业的节能提供综合性支持。在系统和产品层面,刀片服务器、System p服务器,和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及软件可以帮助客户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节省成本;在节能制冷技术方面PowerExecutive软件与后门热交换器可以为降低能耗发挥显著效益;同时IBM还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低功耗的芯片技术和产品。在服务层面,数据中心能耗评估服务、模块化数据中心服务、存储制冷解决方案、气流分析布线优化服务和绿色智能楼宇服务,可以协助中国企业在优化IT的同时降低能耗成本,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转向采购先进服务和技术上以支持业务的发展。
何国伟最后表示:“未来,IBM将继续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挑战,运用创新性技术持续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绿色数据中心改造和建设服务。”
上海瑞吉红塔大酒店副总经理徐连喜先生、著名分析机构IDC中国有限公司研究总监武连峰先生与也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并就中国企业在数据中心能效上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措施,以及绿色数据中心如何协助企业实现增长目标等议题与IBM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