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系统

互联网 | 编辑: 2007-06-16 20:30:00转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供需洽谈会日前举行,130多家用人单位冒雨前来与3200多名该校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的大型见面会连年展开,它已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市场,更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按需搭建起了解市场——短期实习——顶岗工作的长效平台。

  在上海,像这样的高校并不在少数。第二季度以来,复旦大学举办了280多场招聘会,广受欢迎;上海交通大学250场见面会吸引了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前来;甚至在民办的上海建桥学院,85%的毕业生也已进入实习岗位,创下供需比1∶1.14的新高。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学生处会同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实时跟进的方式展开调研,结果显示了良好形势下的新隐忧:一是供需间结构性矛盾正在加剧,主要表现为工科类、医学类专业就业形势呈上升趋势,而文科类就业形势下滑。二是许多高校就业信息过于密集,已签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普遍知名度和福利待遇较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尚未签约毕业生的期望值,为下一阶段的就业工作增加难度。

  为此,上海市教委再度联手相关部门,引导和鼓励基层就业。上海将落实基层就业毕业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生活补贴、户籍和人事档案迁转、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探索建立政府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新机制,加强项目间的政策衔接和适当整合;上海将进一步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席会议的领导协调功能,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创造条件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培育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市场相贯通的就业市场体系,并加强对薄弱学校和就业困难重点人群的就业援助和服务。

  上海市教委、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还通过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紧密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层次公共实训体系,提高青年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如今,上海立足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已逐渐形成了由高端、前沿、具有产业和职业引领性的实训项目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一批有区域性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的区县公共实训场所。

  促进就业,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而营造的社会大环境是根本。为此,上海把目光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纳入社会就业大系统,对于以灵活方式就业、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甚至要对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做好职业介绍、培训辅导、就业见习和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系列服务。与此同时,完善评估督查机制是重要保障,今年上海将把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