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MP3随身听撼动传统音响美学帝国

互联网 | 编辑: 2005-05-26 00:00:00转载

畅销MP3随身听撼动传统音响美学帝国

本站编者按——这是目前广泛流传于港台地区的一篇重要行业分析文章,探讨的话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MP3对于传统HiFi领域的冲击。这篇文章以iPod的热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MP3技术的优缺点和冲击力,也谈到了MP3对于SACD市场的冲击,甚至谈到了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EAC和LAME!作者最后的观点是认同MP3及其所带来的音乐欣赏方式,这也是我们所认同并支持的。


近年全球音乐产业严重衰退,但苹果电脑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从去年开始,Apple所生产的数位音乐播放机iPod在全世界爆炸性畅销,气势几乎可用扑天盖地来形容。去年最后一季,iPod在全世界就卖了600万台,今年保守估计将超过1000万台。而iPod的成功,也引起PANASONIC、SONY等厂商竞相跟进,让MP3音乐热潮更为蔓延。

最近苹果电脑股价连番上扬,股东荷包满满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当初他们推出iPod时所无法预料的。此外,他们可能连作梦都没想到的是:最近iPod以及MP3在乐界和使用者之间引发了激辩,而且撼动了有声工业的美学堡垒。

浑身音质缺陷的MP3

MP3到底是什么?基本上,它是一种数位音乐格式,特点是档案小,便于透过网路流传。和一般CD相比,它之所以能够如此身材苗条,在于它采取了一种破坏性的压缩技术。数位音乐来自对真实音乐的取样,以CD来说,每秒钟的取样是70万5600位元,MP3音乐大约只有CD的1/10到1/20,每秒钟取样介于32,000位元到64,000位元之间。

一般而言,MP为了达到“瘦身”目的,往往是大幅削减音乐的高频部分。结果正如美国知名高传真音响期刊《The Absolute Sound》(简称TAS)作者Bob Gendron所形容,MP3导致一种明显失真、压抑而不平衡的声音,举凡音乐的动态范围、力道、低音或高音的解析度,通通打了折扣。这种源于电脑与网路界的音乐格式,事实上已经风行很久,但无可否认iPod的流行,让MP3取得主流地位。iPod成为压倒CD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TAS的主编罗伯.哈利指出,依照高传真业界的经验法则,一种成功的音乐格式,可以30年为生存周期,CD之前的LP黑胶唱片诞生于1948年,风行近40年,1990年CD销售量首度超过LP,等于宣告LP时代的结束。如今MP3的气势如虹,尽管CD仍苟延残喘,但明眼人都知道CD的寿命宛如日薄西山。

帕华洛帝歌声听起来像感冒

但是,对有声业界和高传真音响爱好者而言,他们一直想不透:为什么MP3这种浑身缺陷的音乐格式能成为主流?就算用再好的耳机来听,从iPod发出来的帕华洛帝歌声就好像罹患感冒一般沙哑无力,小提琴高贵如丝绸的擦弦变成了麻纱,雄浑的贝多芬交响曲缩水为海顿。撇开古典音乐不提,就算听流行音乐,MP3的效果和CD相较仍有很大差距。为何这么多民众舍弃音质较佳的音乐格式?难道就为了轻薄短小、携带方便的特点,或是为了追逐流行时尚,就舍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吗?

超级CD被MP3打得落花流水

“理想境界”一直是近代有声工业的发展主轴。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整个有声工业是朝更逼真、原音重现的目标迈进,而且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LP是商业化类比录音的典范。CD问世后,尽管极少数乐迷挑剔它的音质不够自然,但它乾净的声音和大幅度动态范围是LP难以望其项背的,爱乐者也很自然接受了CD的君临。

但业者并不满意,研发出两种更高规格的音乐格式SACD(超级CD)以及DVD-AUDIO(DVD唱片),经过几年缠斗,由新力和飞利浦主导的SACD取得上风,眼看就要摘取甜美的丰收果实,没想到MP3却透过网路和iPod的推波助澜,席卷了整个市场,让唱片业者□胸顿足。

所谓超级CD,顾名思义拥有比CD更棒的音质和重播效果。SACD每秒钟取样为282万2千4百位元,为CD的4倍。有声业界的市场逻辑是建立在纯粹音乐美学的基础上:音乐以其圆满自在的形式,就可以带给聆赏者莫大的美感经验和聆赏乐趣。而美感、乐趣的强烈与否,无疑和音乐效果有绝对关系。现场音乐最具感染力,因为乐迷可听到最直接而完整的音乐资讯。录音无法和现场演出相提并论,但哪种录音的效果较佳,就能引发较强烈的共鸣,这是有声工业一个世纪以来的信念。这个逻辑从留声机到SP、LP和CD都能适用,但碰到MP3就栽了大跟头。

传统音乐美学理念式微

高传真业界不解之余,开始对MP3和iPod反击。他们用高传真器材,来检测iPod所宣称“能提供音响饕客等级的音质”,结果当然是不堪入耳。TAS主编罗伯.哈利以不屑的口吻形容MP3这类低位元音乐取样技术:“对音乐表达的特殊亲密性形成欣赏障碍,无法孕育丰富深刻的音乐联系性,声音平淡、生硬、呆板,普遍缺乏感情。可怜的是,有些只听MP3的乐迷,从此不知道音乐能带领他们到达更高的境界。”引发不少iPod爱用者反唇相讥,双方的攻防仍在上演中。

某些爱用者宣称,新一代的MP3压缩技术,例如Exact Audio程式LAME-enabled编码技术,音效已经媲美CD,高传真业者的诋毁有待商榷。

无论如何,“超级CD”等高规格产品注定前景黯淡,再也无法享有CD一般的风光。基于保存较佳音质的立场,高传真业者退而求其次,开始宣扬WAV等替代格式,但成效尚待观察。整个趋势显示,音质好坏不再是广大乐迷关注的首要课题,那个唯美是尚的时代已经过去。上星期日本电子巨擘SONY也加入MP3抢钱一族的阵容中,推出外观精美的播放机,订价从台币4千多元起跳,无疑宣告MP3时代已成定局。

无负担聆听人类欢愉本质

从20世纪初期以来,有声工业建构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欣赏态度。人们不需要踏进音乐厅或酒吧,藉由高传真音响,就能捕捉到近似音乐会现场的乐趣。对爱好者而言,高传真音乐重播的过程宛如宗教仪式:依序打开CD转盘、数位类比转换器、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的开关,放入CD,将室内灯光调暗,专心聆赏高级扬声器流泻出来的每个音符。这种过程摒绝演出现场的干扰,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抽象的音符之上,把纯粹音乐美学的信仰,发挥到淋漓尽致。

但MP3已经为这种主流美学敲起了警钟。任何存有古典美学信仰的人都应该觉醒:未来的新世代可能不会如此憧憬伟大与崇高。MP3尽管没有那么令人感动,但带来更轻松惬意的欣赏方式,而且可以把多到难以计数的音乐,收纳在一个方寸大小的盒中,带在身边,想听就听,毫无负担。秉持传统信仰的人或许更需了解:把音乐聆赏当成一种神圣的仪式,这种态度并非历史主流。打从音乐出现在人类历史以来,它就和愉悦、解脱、消遣等功能脱不了关系。MP3和iPod只是让音乐欣赏回到原本的轨道上,不需要大惊小怪。

本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