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ONY CD900ST的一切

互联网 | 编辑: 2005-06-01 00:00:00转载

自从拥有这款耳机,算来也有两个多月了,一直都想把自己听过的感受写出来,毕竟CD900ST在耳机众家之中还是算很另类的一款,还很少有人把听后感觉拿出来分享分享.

关于SONY CD900ST的一切

自从拥有这款耳机,算来也有两个多月了,一直都想把自己听过的感受写出来,毕竟CD900ST在耳机众家之中还是算很另类的一款,还很少有人把听后感觉拿出来分享分享.可每次听完这部耳机都有不同的感受,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听得音乐太杂和音源设备的限制,以至于我无法较全面的把握这款耳机的优缺点.今天闲来无事,就随便先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个人对这款耳机的感受.



SONY MDR-CD900ST是SONY公司与SONY Entertainment共同开发的为SONY STUDIO 专用的录音室监听耳机最新一款,可以说它是MDR v7506的升级版,改进版.频响范围从10Hz-20kHz提升为5Hz-30kHz,Wukankan说这主要是为了SACD的录音需要,改进高频的延伸. 最大输入功率定为1000mw,增加了耳机在连接不同设备时的稳定性,阻抗只有63欧,普通的随身听都能轻松推动.(想来AKG240M的阻抗高达600欧,不知这其种为何两者相差那么远).CD900ST的外形和7506 V6几乎一模一样,更甚者CD900ST为了节约成本,取消方便携带的折叠功能和螺旋线.本来就很简约的外表,看起来更加没什么特别.这款耳机现在只面向日本国内销售,其它国家地区还没有见到,而且这款耳机一般只有在日本国内的专业的音响店里才可以见到,因其本来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内部录音室专业人员.所以包装只是个白色纸盒.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约不必要的成本,而把经费大多放在研发开支上.这款耳机还有个特点是在网络上的资料极少,没有SONY耳机一惯的大肆宣传,没有把它的震膜启个威猛的名字,也没有讨论它的内部结构.低调,一直低调.在搜索中唯一可以查到的是日本国内的一些论坛的个别讨论或对这款耳机后期个人的DIY改造等片段的资料.
不过最近关于SONY CD900ST的广告到是越来越多,大家可以看看日本国内的宣传
http://www.rockinn.co.jp/digital_lab/headphone/mdr_cd900st.html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sirohako.jpg');" src="sirohako.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mitorizu.jpg');" src="mitorizu.jpg" width=564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现在想来,一个不做DJ,不做混音的普通音乐爱好者,平白无故的选择这款耳机,的确有些过于严肃.但这选择却是在我用了半年时间论坛潜水,询问,看完了几乎国内网络上可以找到的所有关于耳机评价的帖子,加国外一些论坛的讨论,和苦苦等待之后决定的.我对于音乐的欣赏一直是真实还原,或者是追求一种高中低三频的平衡.也因为抱着这个念头,我把选耳机的范围选在了那些口碑上音染少的耳机上.当然,音染公认最少的,应该就是监听类耳机.之后又是一阵价格的,携带方便的,有关阻抗灵敏度大小的复杂权衡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了这款SONY CD900ST和AKG 240s上.但可怕的是,这两款耳机当时在国内都没有销售.于是等待,等到wukankan有一天把CD900ST带回国内.于是在四天之内就迫不及待的拿到了这款梦寐以求的耳机.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photo03.jpg');" src="photo03.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初次见到这款耳机的第一个印象是自信的极大打击,自己千辛万苦买来的耳机竟然如此不修边幅.整个耳机除了单元用料扎实外,其它部分真让我怀疑专业二字.耳机线是单边接如的,耳机头箍大小需要手工调节,结构生硬,缺乏人性化设计.最让我头疼的竟然是半压耳式设计,我以前怕透了压耳耳机,因为长时间佩戴,耳朵无法忍受.不知那些一工作就十几小时的录音师门的耳朵坚硬度是否异于常人的.看完其外表,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次听…耳机是拿来听,不是拿来放着做花瓶的,我这样安慰自己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photo04.jpg');" src="photo04.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当时的音源是只年岁已久的松下随身听SL210,(玩随身听的看官别笑),这只老机伴我四年,我的对音乐的音质表准,可以说当时是由它为标准的.放上第一张CD,是Gidon Kremer演奏Astor Piazzolla的作品,由Nonesuch出品,录音非常逼真, 左手揉弦的摩擦声都可听到.曾经在一朋友万元级的设备上吓死一班人.当我接上耳机,听了十约分钟之后,匆忙换碟,换上一张动态很大的Uri Caine演奏Mahler作品,由德国Winter&Winter出版,选择这个,是因为这张唱片录音同样一流,但其乐器多样丰富,动态极大.又过十多分钟.我摘下耳机,叹了口气.因为这种声音更本无法打动我,声音平淡如纯净水,细节不清.于是我Q了wukankan,他说耳机也才听了几个小时,还很新,让我再多听听.可我那时心思早就和CD机一起关闭.CD900ST就这样被暂放几天.


这之后有一天我去逛大沙头,无意间碰到一台几近全新的SONY D777,虽然我不玩随声听,但也听说此机声音还可以,心想应该至少比我那台SL210强些,再加上那老家伙也该歇歇了.于是买下这台D777.回宿舍再次接上CD900ST,放上一张北印度的融合爵士乐现场录音.之后一阵惊讶,声音完全和几天前不同,各乐器层次感清晰,特别是Tabla鼓在敲击时因其鼓中心有块橡制体而发出的声音由其生动,那种声音很似将一石块扔入深水中的咕咚声,声音随着波纹旋转扩散.反之其演奏中的电吉它变得透明,滑顺.整场音乐会中以前很难听到的一种叫Ghatam的印度伴奏乐器的声音也清晰可见.这一变化让我马上拿出原来的Sl210来,用同一张CD播放, 果然问题原来是在音源.SL210上,不足以回放出好的声音,根本无法发挥出CD900ST的功力.这时我又想绕过D777的运放,直接接在Line out上,可能效果会更好,这一试果然,音乐场感上又有了提高.音场有明显的加厚,而且没想到CD900ST那么好推,用Line Out我还觉得音量大了些.如此,我就在音源上先确定用D777,开始慢慢给我的CD900ST热身.(换更好的音源,CD900ST的表现会否更好??这是一个瓶颈问题,在现有能力上还是用D777).
所以说,无论耳机有多好,好的音源也是不能少啊
接下来,我把注意力转到了CD900ST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回放上.

首先是高频的测试
在传统乐器中,用来测试高频最好的大概就算是小提琴了,其频响范围达到196hz – 12544hz (注:乐器音域范围查自<<录音音响学>>中国电影出版社),还有就单簧管 (146hz-14080hz) ,短笛(523hz-15804hz).
我选择的测试碟是

单簧管 : 意大利Gianluigi Trovesi 与 Gianni Coscia的单簧管与手风琴二重奏 [In Cerca Di Cibo] ECM出版 编号 1703
小提琴 : Gidon Kremer 的 [Plays Astor Piazzolla] 其中既有Kremer的独奏,也有与Kremerata Baltica弦乐团的合奏 和其它几位大提琴,中提琴,钢琴的五重奏

在一个夜黑,无风的深夜,我小心的拿出我的爱碟和爱机,深呼吸后,全情投入第一次的试听.第一张单簧管与手风琴的二重奏是即性演奏的音乐,乐手从CD内页上看应该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两人演奏老成,轻重缓急,把握极好,有成精的可能.音乐完全随着乐手的感情线蔓延,其中单簧管应该是主要的演奏乐器, 手风琴可以理解为伴奏,就如同两人倾谈,一个叙述,一个倾听 乐中有段我特别叫好,也特别能测试耳机高频.先是单簧管的极轻,极慢的演奏,在一个节点,突然间爬升几个八度(没听得出是几个),然后是一段高音域自由solo,然后又突然沉静,再次缓慢演奏.这一段耳机表现得不错,非常自然的就让单簧管上升与下降.完全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之感,让人觉得就算单簧管在八度上再来个八度也没问题一样,空间还大得很.这一测试结果让我很是欣喜.开心的听完了整一张碟.
接着换上Kremer的Tango,大家都听过Tango,最基本的感觉就是那种一紧一松的节奏.然后在这种框架上再进行旋律性的演奏.Kremer这张唱片是演奏,阿根挺新Tango之父皮亚左拉(Piazzolla)的作品.皮氏是把Tango这种阿根挺民族音乐推广到世界古典乐坛里的功臣.可以说我们现在听到的Tango都基本是经过他的改良后的新Tango (Neo Tango).他把Tango的元素用古典或爵士的手法来演奏,更甚者他把三者融合,突出了Tango中旋律的成份,淡化了跳舞的节奏层.也让很多乐手能够把Tango改编为独奏曲.Kremer这张唱片就是如此.回到正题,接着进行我的耳机测试,依然是静心听完一张唱片.我的关注点当然还是耳机的高频表现上.整张唱片让我最欣喜感动的是一首叫< >的曲子,曲子前半段是由小提琴的泛音拉开,配合一富有磁性的西班牙男声独白,慢慢的泛音越来越亮,男声淡出.,接着Kremer用泛音拉了一小段的Solo,整个乐曲才展开.我只知道开场时我整个人连呼吸都几乎屏住.音乐近乎透明的凄美让我完全的投入了进去.
听完两张唱片,在高频方面我觉得这款耳机表现的确不错,乐器在高音部可以自由的发挥.但我也发现,有时给人不够光滑.没有光泽感.不知这是因为监听耳机无音染的个性,还是我的D777太逊.同时我也发现,带了两个多小时,耳框有微微发热,和不适,这款耳机在配戴舒适性上,真的不怎么样…

接下来是中频测试…
To be Continue…

本文来自:www.erji.net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