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对承德有印象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避暑山庄。主要还是因为看了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那里,他写得非常详细。山庄的历史文化全部韵含其中。去承德是一个周末的日子。没有预计过北京的交通如此之差,提前了两个小时结果还是把火车给误了。当时我真得尝到了欲哭无泪的感觉。没办法,只好改趁汽车,因为那边火车站还有朋友在等待。巅簸了近五个小时,才到这个美丽的城市。
我向来不喜欢大城市,有一种悬晕的感觉。从北京到承德,顿时感觉大快人心。有五块钱可以任意在市区走的出租,有比北京蓝的透澈的天空,有比北京便宜很多的小吃,有比北京好认的路,还有久违的夜市。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小城市,让人容易亲近,让人容易认识,让人没有丝毫的孰离感。还有那个朋友的朋友也很不错,虽然不认识,却非常热情,让我一直难以忘怀。带着我们去了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
山庄很大,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是康熙写的,看,避字多了一横,是写错了,但是没有人敢说皇帝写错字,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有时候会想,究竟是什么促使皇上都喜欢这块宝地,而且每年不远千里,我们坐五个小时车,他们骑马得要好几天吧!
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的美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
这是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叫水月轩(好像记错了)
PART II
其实避暑山庄真得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一个原因是因为还是不太了解历史,虽然悄悄跟到导游后面听,但是一下子还是无法领会沉淀了几千年的东西。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慈禧的出现也使康熙的“长城”也终于倾坍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两个地陪朋友都穿着高跟鞋,我们兴致很高,可人家都不知道逛过多少回了。所以也不忍心让他们陪我们爬高上低的。
山庄的确是以山为主的,楼上的摇铃水客朋友说得很对,风光极佳的地方,山区的云岫谷应该算一处。人迹罕至。另外有时间不妨围着宫墙走上半圈。也许这些也只能等着下一次重游承德时再来了。
承德的“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宝库。它们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面和北面,像众星拱月般围绕着避暑山庄。山庄是皇权的象征,这些代表着不同民族的庙宇建筑,则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我们第一天逛了山庄,第二天一大早去了外八庙。出租车很便宜,坐在车上,司机还跟我们聊着天,说其实是当时的皇帝很聪明,修了外八庙压着那些多民族使他们归顺,而外八庙压着承德,让承德这么多年来还是保持着待发展状态。虽然有些迷信,但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大清早,先去当地人叫的大佛寺,正式名称叫普宁寺,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的布局采用了汉藏两式。前半部是佛寺的规制,有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后半部则是喇嘛教曼陀罗-坛城法式。寺的主体建筑是大乘阁,其中供一尊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故又称大佛寺。这尊巨大的木雕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造型优美,比例匀称,极富神韵,系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10吨,大佛内部为木架结构,共分四层,中间一根直径65厘米,高25米的柏木通柱作骨干,直达头顶。佛顶上立有无量寿佛,高1.4米。大佛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据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大乘之阁的屋顶,建筑特殊,最高的一层屋顶,是由四个小屋顶拥簇着一个大屋顶,风格奇特。乾隆修这座庙,表明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开门,起得太早,就害怕时间不够用。这时候,晨光而至,和尚们打扫着外院,一切看起来那么安祥。进门以后,就是这样:
这就是装着大佛的那个寺,很高很高。里面放着千手千眼佛,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据说许愿还愿都很灵,我是无神论者,也只是看看而已。有时候很羡慕那些信佛之人,有个精神寄托,我觉得其实他们比我们幸福。
佛是不准照的,当然只能照照外观了。
赶在大批旅游团之前就是好,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当我们要出去之时,大批游客才来,每一个点都有人在强着照相,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之后,我们所有的行程都在强时间,强在他们之前,这样非常好。让我再无法忍受跟团的那种嘈杂。看着伸入蓝天的古柏,可以深呼一口新鲜空气:
PART III
普宁寺世界上最大的木佛,净高超过22米。而普宁寺旁的那个普宁街,则全是按照清朝的样式造的,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穿着清代服饰,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普乐寺的佛塔
去完普宁寺,我们直接打了个车去小布达拉宫,车费很便宜,才5元。
小布达拉宫又叫普陀宗乘之庙,它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这座庙是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称为小布达拉宫。占地达22万平方米。山门内有石狮子,石象,琉璃瓦牌楼,许多白色粉墙的藏的藏式角屋。后部正面的山岗上矗起一座大红台,台上有3座大殿,殿顶建有六解亭和八解亭,殿顶和亭顶为镀金铜瓦。整座庙坐落在山坡上,远处望去,宏伟壮观。庙门内有一碑亭,三座巨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中间的主碑,记叙了修建普陀乘之庙的原委。在门口看这个建筑没觉得什么,和照片上的布达拉宫还是差远了,但是后来我们在远处的山上看它,还是觉得很壮观的。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常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五座喇嘛塔五种颜色,代表五个门派
顺着石甬路沿坡而上,穿过拱门;循阶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
万平方米,在这宽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米紫红钯的大台,故称大红台。墙上有6层盲窗,大红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龛,龛内雕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大红台中央称“万法归一”殿,为重檐攒尖顶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鱼鳞瓦、脊兽、铎铃。共用黄14000
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
离开普陀宗乘之庙,直接前往须弥福寿之庙,这个庙就在它的旁边。连门都做的极相似。
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特意为六世班禅修建的。1780年8月13日是乾隆皇帝的70岁生日,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贺寿,乾隆为他来到后有住宿和讲经的地方,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这座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3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条金龙。这座庙是以极快的速度建成的。1779年6月,班禅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时,开始动工,当第二年7月他到达承德时,就大功告成。一年时间完成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班禅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这座庙可算是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一个典范。
我们到门口时,刚巧碰到在演一场班禅和康熙的戏。据出租司机说,一个星期只演一次,固定时间演,不等人。当时游客不多,倒是我们运气极好。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的大殿,都是重檐攒尖顶,覆盖着金光闪闪的瓦片,这些都是鎏金铜瓦。两座庙的鎏金瓦和其他鎏金饰件,共用去黄金近3万两。外八庙的建造,反映了清朝前期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琉璃瓦牌楼
我不太喜欢人文景观。于是匆匆而过,犹如过眼云眼,而且这是五月份的事了,很多都想不起来了,写游记就应该趁热打铁,拖呀拖呀,都没心思了。这三个庙是外八庙的经典,因为只有两天的时间,所以别的庙也没有刻意去了。最喜欢的是罄锤峰!海拔
553米的山巅之上,承德名山之一。在承德市区的许多地方只要抬头 就能望见这只“上帝的姆指”,把磬锤峰说成是承德的标志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当地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印着它的形象。我们又打车去这个山,只要了10元,不远。
天是特别的兰,在北京难得看到如此的天。司机说,你们别爬了,很危险的,上面风很大,路很窄,没几个人能上去。我们还是没听它的,爬上去了,的确风很大,旁边还有链子围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这山,照了张相,就赶紧下去了。是有点害怕。都说:摸了罄锤山,能够挣钱多。嘿嘿,我喜欢有钱的感觉。
(编辑注:因版块主题的需要,对原文内容和选用的图片做了部分删节处理,特此说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