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前不久的6月19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调配”。目前,公安机关也在抓紧《户籍法》的立法调研,相关改革文件正报国务院审批。全国性的户籍改革呼之欲出。
在此大背景下,北京“严控”甚至“原则上不审批双外生进京”的态度实在引人注目。记者注意到,在某门户网站此新闻之后的一万多条跟帖中,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跟进的有关调查显示,在6270名参与者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95%以上),89.7%的人不赞同北京严控“双外生”这一做法。
记者注意到,对于“双外生”进京,相关部门设置了一系列条件,比如要求学士学位以上,严格限制专业,成绩不能有不及格,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外语必须通过四级等。调查中,78.2%的人并不认可这些指标,认为设置指标是就业地方保护主义,违背了自由迁徙、自主就业的基本原则。
在公众看来,严控甚至不审批“双外生”进京之“恶”,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这一措施限制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自由,它也会对政策制定者力图保护的这座城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调查中,69.4%的人认为,严控“双外生”进京、限制人才流动,将使北京失去活力。有评论也说,北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经济实力、发展规模,她离不开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双外生”的贡献,也离不开数以百万计的没有大学学历的外来务工者的汗水。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的付出,整个北京将会立即丧失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如此,39.1%的人还认为,这将滋生腐败,导致黑市户口泛滥。近日,有媒体报道说,留京指标极其紧俏,黑市价飙升三倍,从以往2万元至3万元涨至8万元左右,便是一个例证。
然而,近几年来,“严控”却似乎不绝于耳,参政议政者们前赴后继琢磨出了各种各样的“门槛”。就北京来说,先是在2005年有政协委员提出“人口准入”提案,认为应限制“素质较低”的外来人口进京,接着是去年,又有政协委员提出,应将进京人员控制为“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到今年,则是“严控”甚至不予审批“双外生”。
以善良的心揣测,提出这些建议、措施者当然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2006年,北京市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将2020年人口控制的目标设定为1800万,当年这个数字就已达到1581万,比上一年激增43万。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是,仅在2006年上半年,户籍人口就增加了5.8万人,照此增长率,到2020年仅户籍人口就将突破设定的1800万指标。
调查中,多数人(53.4%)也认可,一个城市要健康发展,它的人口应在一定范围之内。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尤其在整个世界都变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单纯用户籍限制等行政手段并不能解决一个城市的合理承载问题。调查中,只有13.5%的人认为,严控“双外生”可以有效调控北京环境、资源与人口压力,而赞同“限制进京,对整个国家的人才合理配置有帮助”这一说法的公众也仅占到9.3%。
一项最新调查数字显示,目前在北京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357万人。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的研究,“流动人口不流动”已经成为首都人口流迁的新特点,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变长,平均在京居住4.8年,在京时间超过5年者达51.4%,举家迁居的比例高达41.2%。
“为买一纸户口而大费周折实在不划算”,尚未解决北京户口的毕业生小秦显得比较乐观,“我们二三十人的班,只有两个人拿到北京户口。”在她看来,随着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户口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调查中,有35.2%的人与小秦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觉得现在户口的作用越来越小,用户口是没法限制北京的人口规模的。“要不然,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北漂呢!没法落户,他们不是一样也在自由翱翔——当然,比有户口的更艰难点。”小秦说。
“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在打户口的主意?”一位参与调查者说。他甚至断言,“老照这个思维去琢磨事,恐怕是很难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