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之后60万SP人员何去何从

互联网 | 编辑: 2007-07-21 08:30:00转载

  在过去两年,受信产部和中移动双重打压,国内60万SP从业人员中,有近半都在跳槽或转行之间进行艰难抉择。

  7月初,北京菜市口某处大楼内,一家刚开业的餐馆引起了国内众多SP人士的关注。

  这家名为“致福诱惑”的餐馆和其他餐馆并没有什么太多不同,然而,在知名的SP论坛上,关于这个餐馆的帖子却热闹一时。短短一周内,该帖点击突破一万,后面跟帖数量颇多。

  原因很简单,这家餐馆的高姓老板曾是SP行业的资深人士。在过去7年,高先生一直从事SP行业,并先后在多家公司任职,可以说拥有一份相当令人羡慕的履历。然而现在,高先生却毅然选择了“出走”。而且,他选择的是与高科技行业完全无关的传统服务业。

  “我在大小SP公司都做过。这些公司表面风光,每月收入千百万,但内在的郁闷难为人知,利润也绝对没有外人想象的高。”7月5日,高先生在接受《财经时报》独家专访时这样解释改行的原因。

  实际上,高先生只是SP行业数十万“转业大军”的一员。在过去两年,受信产部和中移动双重打压,国内SP行业一蹶不振。众多中小SP公司纷纷倒闭,大SP也被迫裁员。国内60万SP从业人员中,有近半都在跳槽或转行之间进行艰难抉择。

  内因导致SP衰落

  高先生在餐馆的总投资超过80万元。对于他来说,这种级别的投资并不算高,因为比起SP行业的投资,80万元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从我个人来说,虽然餐饮的回报率远远低于SP,但投资也不高,可以接受。”高先生告诉《财经时报》说,SP和餐饮这两个行业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都必须从技术中走出来,转向“做服务”和“做文化”。

  据高先生透露,他改行做餐饮一是因为兴趣,另一原因就是不再看好SP行业。

  从去年开始,随着政府整顿和中移动“11条军规”出炉,国内SP行业遭遇集体滑铁卢,国外上市的SP公司股价缩水大半,已经跌无可跌。中小SP更是备受寒冬煎熬。

  截止2006年底,信息产业部审批的移动增值业务经营许可企业为2.2万家,目前存活的数量不到半数。按现在每月5%的退出率来说,明年6月底国内存活的各类SP公司不会超过5000家。其中,联通全网SP公司更将有九成面临直接淘汰。

  “但我觉得,SP全行业的萧条不能简单归咎于政府和中移动,而是他自己的模式出了问题。”高先生评价说,“SP行业重技术而轻视服务和用户体验,这是行业衰败的根本原因。”

  高先生举例说,目前国内数字音乐一直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从技术出发,而不是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自然不会有人买单。因此,在市场逐渐规范,SP传统的作弊途径一一遭遇封杀,“抢钱时代”一去不返后,绝大多数SP公司都出现了收入锐减的现象。

  “现在还说SP行业好的,只有收购的资本和SP自己人。实际上,我从这个行业已经看不到任何前途。”高如是说,“虽然长远看来这个行业有戏,但谁能等到那个时候?”

  待售SP公司“套牢”

  高先生在SP行业辗转多年,离开时一身轻松。许多SP公司的老板却很难如此随心所欲。因为必须有人来帮他们接盘。

  最近,国金投资CEO林嘉喜就接到了从各种渠道过来的SP待售的订单。作为国内最知名的SP并购操盘手,林嘉喜创办的国金投资操盘完成的并购及融资总额已达到15亿美金,在SP并购领域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现在,他的工作日程安排比以往更匆忙。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