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唱片商还是音乐网站目标都是一致的,打什么打?
25年前,是瑞典ABBA乐队的《TheVistors》,也是人类第一张CD唱片发行的日子。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数字音乐。听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但是说到音乐的来源,你敢不敢说自己从没下载过网上的音乐?你也许听到过有关的争论,也为自己的行为汗颜,不过,你大可不必为此愁得睡不着觉:因为,我们现在正站在一场革命的拐点上。时间回溯到1987年,德国的一家研究机构成功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音频压缩技术MPEG Audio Layer 3,也就是日后如日中天的MP3。
也许连研发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很多人眼里,这一刻意味着音乐产业的潘多拉魔盒被好奇的人类顽童打开了;但是,另一些人却欢呼雀跃,兴奋的庆祝新时代的降临。从钢丝到胶片、从磁带到CD,虽然介质在不断变化,但音乐产业的基本赢利模式却始终岿然不动。制作专辑、销售唱片,这种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每一个音乐厂商,甚至是每一个消费者心中。可是,在突然出现的数字音乐面前,这座看似牢不可破的音乐堡垒,却开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8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19岁的肖恩•范宁的脑海中成型。他希望能够解决他的室友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网上找到音乐。那时,虽然数字音乐已经出现十几年,但依然不成气候。虽然网上有很多MP3音乐,但是它们宛如散落在银河中的星辰,想要方便的找到却不容易。当时惟一的办法是搜索Web站点,但是大部分的MP3链接都极不稳定,而带宽又限制了下载能力。范宁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Napster,这个程序能够搜索音乐文件并且提供检索,他把所有的音乐文件地址存放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人们就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了。
1999年夏天,范宁和另外的几个网友开始测试这个软件。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突然之间Napster成为了人们奔走相告的“杀手程序”。它令无数散布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爱好者美梦成真,无数人在一夜之内开始使用Napster。在最高峰时Napster网络有8000万的注册用户。有了Napster,全球歌迷都能方便、快乐的享受数字音乐的免费大餐,范宁成为了偶像,Napste公司也成为了明星,一时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可是麻烦也随之而来,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也注意到了他们,当然,RIAA认为这是又发现了一个“恶魔”。
1999年12月,Napster仅运行了不到4个月,RIAA就提出了诉讼。2001年3月,这场官司终于以NAPSTER的落败画上了句号。数字音乐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不过,历史总是以出人意料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在数字音乐看似前景灰暗之时,新的力量却在悄悄酝酿,而且颠覆力更强。2001年10月,在Napster被消灭7个月后,传奇的Apple推出了iPod,两年之后,苹果又推出与iPod相配的网上音乐商店iTunes。此后的5年,苹果总共卖出了1亿台iPod,通过iTunes下载销售了近十亿首单曲。Apple的成功彻底释放了数字音乐令人震惊的发展潜力,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在这场狂欢中,中国的歌迷也很快品尝到了数字音乐的免费滋味。当然这种免费大餐,并不是唱片商愿意看到的。可是在网站看来,数字音乐的赢利应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其实无论是唱片商还是音乐网站目标都是一致的,打什么打?百度曾经深陷音乐版权的泥沼,但很快就牵手百代,双方成为合作伙伴。而另外一些网站则更为谨慎。用户免费听歌,广告商付费是目前各大厂商正在积极探索的商业模式,QQ音乐是这一模式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在这个新商业模式中,唱片厂商提供正版音乐源,网站则搭建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在线音乐社区性平台,良好的在线音乐服务体验将吸引更多的用户免费试听。由此带来的巨大音乐流量及网络宣传资源,将吸引更多商家投放广告。投放广告的收益将使唱片商和音乐平台商获得应有的利润,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模式一旦成功,不但会促进产业发展,对歌曲下载的商业模式探索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从目前的成果来看,QQ音乐的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今年4月,SONY BMG旗下歌手艾薇儿推出的第三张个人大碟“美丽坏东西”在QQ音乐实现了全球同步在线首发。通过多平台的创新推广方式,QQ音乐上的在线首发专区聚集了大量人气,仅仅两周时间, 专辑的试听量就超过1700万次(很夸张的数字!),取得极好的宣传效果,最终专辑大卖,销量直逼15万张。数字音乐的赢利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虽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数字音乐的浪潮已不可阻挡。同样一个事物以封闭的眼光看,会认为那是潘多拉的魔咒,但如果换一个眼光,用开放的态度看,可能机遇就蕴含其中,至于解决问题的时间,也许就在这一两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