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个人资料要注意 当心泄露被叫卖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09-03 12:02:00转载

赠送话费、汽车退税、幸运中奖等不法分子惯用的诈骗伎俩,市民早已屡见不鲜,对此大都有了防备。可在遭遇这类短信或电话的时候,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不法分子手中的信息到底从何而来?我的个人资料是怎么被泄露出去的呢?

“您是住在厦门市××区××路×号×××室的黄××小姐吗?”当电话那头的陌生人突然报出这么一串她的个人信息时,黄小姐顿时愣在了那里,并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恐惧。说起上周末接到的诈骗电话,黄小姐的心里还在发毛。“铃铃铃……”黄小姐在家中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某“绿色环保协会”的工作人员,黄小姐是该“协会”从全国范围抽出的幸运者,只要汇款1000多元到某一账户,便能得到一部手机。黄小姐一听就知道是个骗局,二话不说就要挂断电话,对方着急了,劈里啪啦地说出一堆黄小姐的个人信息。“你怎么知道我的个人资料?”对方变得支支吾吾,推托要请销售部人员答复,随即把电话挂断。骗子被吓走了,可黄小姐却是满肚子的疑问,“难道是我在求职网站或中介机构填写的资料被泄露出去了?”

 记者调查
“中间人”专门买卖个人资料

昨日下午,记者暗访了我市的几家中介公司。

在厦禾路的某家房产中介公司,记者向销售小姐表示希望有偿得到“客户资料”,销售小姐先是一愣,紧接着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在思考片刻后,要求我们留下联系方式,表示要等老板回来后再做决定。

在蔡塘的某职业介绍所里,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工作人员赵小姐非常积极,甚至要求记者提供具体的合作方案,表示如果方案齐全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商量。记者随后暗访了几家中介公司,情况基本类似。

“没有中间人介绍,想买资料有点难。”一位曾经从事电话营销的知情人向记者道出了信息泄露背后的内幕。他说,当初他每天经手的个人详细资料不计其数,不少资料中除了姓名、职业、身份、家庭地址外,还标注有个人兴趣爱好和家庭成员情况。这些资料都是他们通过中间人从通讯运营商的工作人员手中买来的。这些中间人,各行各业都有,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一条信息费用根据来源渠道、用途不同,价格从几角钱到几元钱不等。知情人说,比较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地方还有职业中介、房产中介,喜欢把信息卖给同行业的公司。而路边办理信用卡、会员卡、优惠卡的业务人员,有少数人也会把客户资料拿来卖钱。

某网络搜索引擎的经营者小魏对于个人信息的“黑色交易”也是见怪不怪。他说,这种现象在网络经营里也存在,有些网站为了维持经营,会将注册用户的资料卖出去,虽然他们的本意是卖给一些营销机构,但也难免会落入骗子之手。同时,网络黑客盗取信息也是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一个途径,黑客不仅盗取网站的用户信息,对于个人用户也不手软,比如经常出现的盗取QQ号事件。黑客窃取信息主要是为了利益,因此他们会将这些信息卖给相关公司,更猖狂的则直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

警方说法
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类疑似渠道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民警表示,当诈骗电话或短信掺杂着市民包括姓名、职业、电话、家庭详细地址和家庭情况等在内的个人信息时,由于骗子的行为具有针对性,迷惑性更强,市民往往会降低警惕,上当受骗的几率也就增大了。

民警说,当今社会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为了更好地共享资源,势必会将部分信息暴露在公众之下,而信息流通的渠道也非常多,网络的共享性尤其明显。如今,个人信息泄露的疑似渠道主要有三大类:某些房产中介、职业中介、银行和通讯系统里泄露出客户的个人资料;网络和手机泄露信息,网友在注册时填写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流传或电子信息通过网络被黑客窃取,手机信息泄露则主要是个人手机丢失后,里面的信息往往被骗子利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后的信息渗透,比如有些骗子就是通过朋友、邻里打探信息,或是通过所谓的“问卷调查”骗取市民的个人信息。

部门行动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程序启动

福建勤贤律师事务所的邓永华律师表示,个人信息是个人隐私权的一部分,任何公司、单位都有对个人信息保密的义务,以营利为目的来泄露个人信息更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可是如今个人信息泄露泛滥,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地影响了个人生活,但由于个人信息在传播中的环节比较复杂,碰到信息被泄露时,很难找到侵权主体,无法确定是哪个环节泄露,难以取证。

邓永华说,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缺失,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据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课题组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中,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等等,都在保护范围之内。不论是名片店私自将名片留底、单位乱扔应聘者的简历,还是医院管理不善导致病人病历泄露等,都属违法,都将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警方“猎狐”摧毁诈骗团伙47个

今年2月份以来,市公安局按照省公安厅部署,积极开展打击虚假信息诈骗违法犯罪的“猎狐”专项行动,截至8月份,抓获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嫌疑人455名,摧毁诈骗团伙47个,涉案金额达8409万余元,缴获作案工具手机367部、电脑167台、人民币73万余元、台币20余万元、美金6万元、轿车3辆,破获省厅挂牌督办案件3起,市局挂牌督办案件5起。目前全市已逮捕88人,移送审查起诉29人,劳动教养145人。

特别提示 

  填写个人信息没必要透露太多

市民在防范此类诈骗信息时,平日在填写各类个人信息时首先要留个心眼,没有必要透露太多信息;此外,由于信息共享的必然需要,防范的重点在于接到此类信息后的举措:切莫惊慌,不要被对方提供的个人信息所欺骗,冷静思考,关键在于核实对方所说是否真实,一旦发现虚假信息,立即向警方报案。

在虚假信息诈骗中,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利用了受害者的“贪利”和“好心”。市民切莫轻信“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要“爱心泛滥”,在收到此类信息时,先冷静思考,然后向相关部门和亲友核实,如发现有异常,应立即报警。广大市民群众出租房屋(尤其是住宅房屋)时应了解租客的租房用途,发现可疑情况,比如房屋内有可疑人员、电脑设备、通讯设备,却紧闭门窗,或人员进出没有规律等,应积极向警方反映或举报。

教您识破七种诈骗伎俩

1、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受害人银行卡被冒用的名义套取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资料,再由另一名诈骗人员根据资料冒充银行调查科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以修改银行卡金融码的名义诱导受害人在柜员机操作,在受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卡内的存款转账到诈骗团伙指定的账号。

2、诈骗团伙随机用网络电话拨打居民家中电话,谎称小孩被绑需支付赎金,否则小孩会被砍手砍脚,诈骗团伙中专门有人伪装小孩哭声,迫使受害人惊惶失措而相信,最后到银行把钱转账给骗子。

3、冒充监理站裁决所工作人员,说对方的身份证被冒用挂车牌了,现车辆有违章记录,如果对方相信,就将电话转给冒充警察的诈骗人员,告诉对方其身份证已被人冒用,其银行账户将会被冻结,要求对方与金融管理机构联系,若对方相信,冒充警察的诈骗人员就将电话再接到冒充金融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骗子,说对方账户不安全,要求把账户内的钱赶快转到安全账户才不会被冻结,如果对方相信,就让对方将钱存入其提供的账户内。

4、以谎称对方中奖方式实施诈骗。

5、冒充电信部门以退费方式实施诈骗。

6、以提供六合彩号码方式实施诈骗。

7、以亲友出车祸名义实施诈骗。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