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就得到了R-D1发行的消息,此机当时在日本和香港小小轰动了一番,虽然R-D1是世界首台兼容基本上所有徕卡M卡口镜头的数码旁轴机。 但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发行了近1年时间,但是目前为止网络上介绍R-D1的信息还是有限,从其市场价格和定位来看(国际市场价格:
世界首台数码旁轴 爱普生R-D1
受PCHOME春卷老大的信任和委托,在6月1日这一天拿到了EPSON的R-D1测试样机,做为一个旁轴迷在这个日子拿到R-D1,就像孩子拿到了节日礼物一样着实兴奋了一阵。
早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就得到了R-D1发行的消息,此机当时在日本和香港小小轰动了一番,虽然R-D1是世界首台兼容基本上所有徕卡M卡口镜头的数码旁轴机。 但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发行了近1年时间,但是目前为止网络上介绍R-D1的信息还是有限,从其市场价格和定位来看(国际市场价格:US$2999, 国内目前定价:人民币31999元),能够拥有的人数更加稀少,所以相关评测寥寥无几,笔者希望通过这篇评测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R-D1相关信息。
关于旁轴相机的历史、构造以及原理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讨论了,笔者相信有兴趣了解或购买这个相机主要人群还是聚集在旁轴使用者中,由于R-D1直接支持几乎所有徕卡M卡口标准的镜头群以及通过转接环兼容L螺口的镜头,所以笔者将从一个徕卡旁轴使用者的角度对R-D1做一个评测:
从这台相机的编号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所谓R-D1中的R=Rangefinder,即测距仪的意思,Rangefinder Camera也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旁轴相机。D=Digital。
由于肩负测试的重任,我们还是进入正题吧。拿到的这台测试机身号码是000088,包装及附件基本齐全,通过整体包装还是能够感受到其高价位机种的定位。
评测器材简介和机身外观对比
评测器材:
-EPSON R-D1 数码旁轴 (上左)
-Leica MP 传统旁轴 (上右)
-Leica M35/2 Asph. (下左)
-Leica M50/2.8 (下中)
-Leica M50/1.4 Asph. (下右)
图1
为便于各位估算尺寸,笔者将R-D1和MP平放在一张A4复印纸做为参照物来比较,由于R-D1采用了福伦达Voigtlander Bessa R2原型机身,从外观体积上可以明显看出R-D1要大出MP许多,特别是机器的高度。
图2
打开两台机身镜头接口保护盖,我们从图二中可以非常清楚看到两台机身快门帘幕的区别,R-D1使用的是纵走式钢片快门,MP使用的是LEICA传统的横走式布帘快门,R-D1帘幕中央有一个长条状18%灰度的测光区域,而MP的帘幕中央是一个18%的圆点(如图2)。在使用过程中,和LEICA MP的布帘快门比较,R-D1的钢片快门声音相对还是比较响的,总体感觉快门干净清脆。
图3
图3是R-D1的液晶面板翻开后的机身后背,这个液晶面板只有照片回放以及调节相机各项设置的显示功能,不像消费级数码兼有取景的功能,面板右侧整齐地排列着5个功能按钮。
图4
图4为液晶面板隐藏后式样,LEICA后背上的圆盘是设置相机ISO的转盘,而R-D1则仅仅是一个倍率换算的标识,从图4上来看,R-D1看上去就像是一台传统的旁轴相机。在EPSON的宣传方面也一直强调本产品的复古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R-D1的确在外观设计方面的确非常有特色,相信会对习惯使用这类传统相机又想体验数码优势的朋友产生巨大吸引力。
外观设计和相关特性 一
图5
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由于R-D1使的用CCD面积照成的倍率关系,传统的LEICA镜头使用在R-D1上的放大倍率为1.5倍,也就是说焦距为35mm的镜头在R-D1上使用就变成了标准的50mm镜头,50mm变成了75mm,依此类推。
图6
如图5-6,同样的机位,使用同样的50mm标准镜头,图5是LEICA MP取景框中所看到的拍摄范围(最外圈的白色高亮框线为实际拍摄范围),图6则是R-D1的拍摄范围,标准的50mm镜头变成了75mm镜头。这个对于R-D1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作为一台旁轴相机,R-D1使用广角的优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当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可换镜头的数码单反产品中,尽管在长焦方面有所补偿,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够看到EPSON在R-D1的后续产品中使用更为优秀的全幅面感光元件。
图7
两台机身从顶部来看(图7),两台机身在长度上基本相近。R-D1稍稍长出一点。但是R-D1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表盘和按钮,LEICA MP的顶部则是简洁有致,两者在这里的设计风格反映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个人更偏向LEICA的简洁,但也有不少朋友喜欢R-D1的完全可控性。
图8
图8为两台机身底部的比较。从机身整体设计来说,R-D1与作为旁轴代表机种LEICA MP相比,整体机身线条的设计还是略显不足(当然两者机身水平本身就有差异),但R-D1的确是目前高端旁轴数码机的不二之选。稍后我们会就两台机身的局部来做进一步了解。
图9
从机身侧面来看,R-D1整个机身非常明显的要高出LEICA MP许多,整体厚度也要超出不少。而MP在R-D1边上则多少有点小鸟伊人的感觉了: )
外观设计和相关特性 二
图10
作为旁轴机,联动测距和观景窗部分是体现整个设计的实力和精华的部分。从图10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角度拍摄,MP的观景窗表面略显幽蓝色的镀膜有一种通透的感觉,而R-D1的表面镀膜在光线照射下则显得有些发白,这个区别在笔者后两周试用拍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常规光线条件下,R-D1和MP都能进行精确快速的对焦,而面对复杂的光线环境,R-D1的取景框的对焦黄斑部分有时会出现“白化”的现象而给对焦带来一点麻烦。
图11
谈到最精密的联动测距的部分,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LEICA MP的这个部分(图11)要比R-D1(图12)的设计复杂许多,而且从零部件比较上还是MP要比RD-1更精密一些。当然,相比其他一些同类相机R-D1的工艺也已经相当不错了。
图12
图13
图13是LEICA MP的胶卷回片卷轴,R-D1也有一个类似的设计(图14),主要起到jog dial的功能,转动的时候可以切换不同的菜单选项、浏览照片等不同功能。特别要提出的是,如果你将R-D1的这个卷轴向上拔出,转动时可以提供更多其他的功能。笔者感觉到EPSON工程师对这个部件的设计的确非常人性化,从我的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节约了有限的机身空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拍摄效率,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
图14
外观设计和相关特性 三
图15
从顶部的右半部分来看,R-D1几乎所有的表盘都聚集在了一起(图16),最左面的指针表盘是最为特别的部分,最外圈的数字代表储存卡尚剩余的可拍摄张数,10以上的数字基本上是模糊计数方式,最长的指针在电源开启后将转动到相应的数字位置。左边的小指针显示的是白平衡设置,下部的小指针显示电池余量(E=Empty, F=Full),右侧的小指针显示照片的格式(N=Normal, H=High, R=RAW)在LCD横行当今电子产品的时代,这种设计可以称得上是异类了。
不少第一次见到R-D1机身的摄影爱好者都对这样“电子数码”与“传统机械”完美结合的设计大为赞叹,
图16
指针表盘的右侧就是快门速度拨盘,可以看到最高快门是1/2000秒,速度拨盘的外圈可以轻轻拔起后转动来设定ISO值,数值将显示在盘面上开的小窗里,R-D1的ISO值是200,400,800以及1600,拨盘左下方有一个不显眼的黑色小按钮,这个是当速度拨盘设到AE(自动曝光)档后的释放按钮,如果自动档需要补偿也需要按下这个小钮。
有趣的是,R-D1虽然是数码机,但是还是将旁轴传统的过片扳手保留了下来,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装饰,在拍摄过程中每拍摄一张,都要象传统机一样过一次片,否则快门钮将不起作用。 与其称其过片扳手,R-D1的这个设计叫做“快门释放扳手”更为妥当。习惯使用单反连拍的人士在刚刚使用这台机器的时候一定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而旁轴传统机用户则会非常喜欢这样的设计。
另外图15,我们发现LEICA MP的机顶右侧简单得只有:快门速度转盘,快门扳手还有胶卷计数窗,而且边缘的圆角设计颇为性感。
图17
图18
从机身表面来看,MP的表面使用一种人造的类似于鲨鱼皮的材质,而R-D1则是工程橡胶的表面,整体防滑效果要好过MP。R-D1的机身是镁铝合金上黑色漆,不过可能是我们手头的R-D1是工程机的关系,边角上的黑漆略有磨损而露出了其内部的金属材质部分。整个R-D1的金属机身配合工程橡胶表面,拿在用户手中的感觉非常良好且具有质感。
图19
R-D1机顶热靴的左侧为镜头框线的拨杆,对应50,28及35mm镜头的框线。
随机附件简单介绍
图20
R-D1的电池仓被设计在机身的左下角,R-D1使用SD卡作为储存媒介。卡槽设置在右手握持处的部位。曝光锁定钮和白平衡/ 照片格式拨杆(配合左上角转盘使用)被设置在了机身背面的右上角部位。
图21
图22
R-D1使用的是一枚3.7V, 1500毫安的锂离子充电电池,笔者在使用过程中每拍一张回放2秒左右的情况下拍摄了200多张照片,由于R-D1没有内置闪光灯,而且不需要电源驱动镜头,所以这个电池表现只能说一般,用原装充电器对用尽的电池充电时间大约需要3个小时,所以,如果需要满足一天的户外拍摄的话,笔者估计使用者一定需要多带一节同样的电池。我们也衷心希望EPSON在对R-D1促销时候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为用户免费多赠送一节电池。
爱普生R-D1真机欣赏
这台具备出色工艺和外观设计的爱普生R-D1的确令人喜爱,我们为R-D1额外拍摄了一些机身照片供大家欣赏:
优点:
-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兼容LEICA M卡口镜头的数码旁轴相机
- 高ISO下噪点控制较好
- 有黑白照片模式,并提供模拟绿色、黄色、橙色、红色滤镜模式
- 出色的“数码”+“机械”一体化设计,充分表现出EPSON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对传统器材使用者的人性化考虑。
- 良好的机身质感以及工艺。
不足:
- 非全画幅 ISO最低只能达到200
- 600万象素偏低 格式只有Normal, High 和RAW三种选择
- 体积略大 价格偏高
爱普生R-D1试拍样张分析 一
下面来看看爱普生R-D1的试拍样张,以下样张均可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爱普生R-D1拍出的片子,真的和普通的数码相机或者是数码单反大不一样。R-D1的样片具有浓重的胶片味道,混合着一些数码照片的感觉。从画面纯净来看,R-D1在ISO1600下都具有很好的表现,而在画面整体色彩还原方面表现出来的感觉,则是专业味很浓的。
由于R-D1是世界首款数码旁轴,因此,其机器测光、进光的方式和DSLR大不一样,不过,R-D1在测光方面的性能表现的非常好,无论是室外、室内;或是晴朗、阴暗等各种环境下,都具有极为准确的测光表现。
爱普生R-D1在弱光线环境下,拍出的照片具有很浓烈的莱卡风格。各位读者可以看上方右侧的照片,出租车灯光照射下的地面,质感非常强烈。尽管画面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颗粒感,但是,照片整体的风格给人以遐想的意境。
尽管R-D1的测光十分准确,但是,因为镜头的原因,也会偶尔出现测光稍微不准的情况,比如上方的左图就有些微的细节损失。在使用大光圈镜头时,其背景虚化能力十分强大。当然,最令人满意的还是R-D1对光线色彩的极佳还原。
爱普生R-D1试拍样张分析 二
爱普生R-D1的自动对焦性能很强,很准确且十分快速。通过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可以看出,爱普生R-D1在色彩表现方面,对于红色和蓝色有着更加偏好的倾向。而且在拍摄室内照片时,暖色调风格是R-D1最拿手的。
再来看看R-D1的室外样张画面,其画面中心处的细节保留的非常好,而在画面边缘,R-D1也表现出了强大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在对紫边控制方面,R-D1同样非常优秀,在所有拍摄的画面中,几乎看不到有紫边的情况。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用爱普生R-D1拍摄的微距照片,表现的很有质感,不过在画面边缘部分出现了一些过曝现象。另外,在画面中心细节的部分,演绎的非常好。爱普生R-D1的画面风格整体偏锐,感觉比较硬朗,当然,这也和所使用的镜头有关。
接下来再来看看爱普生R-D1在不同ISO下的夜景表现。
这2张是使用ISO1600时拍摄。R-D1在使用ISO1600时,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降躁能力。一方面是因为R-D1的CCD比较大,第二是因为其测光和进光方式与普通相机不同;第三也和所使用的镜头有关。R-D1使用ISO1600拍出的照片,在成像质量、细节还原、以及色彩、光线把握上都表现的非常好。
这2张是使用ISO800时拍摄。在夜晚环境下,使用ISO800时,快门速度为1/60秒,此时,画面保持了非常高的纯净度,整个画面在ISO800下几乎没有什么躁点。使用R-D1拍摄夜景,使用者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而且,爱普生R-D1在高ISO下的表现让人非常满意,表现出了这个价格层面上的产品应有的素质。
对爱普生R-D1的总结评价
爱普生R-D1作为世界上的首款数码旁轴机,其象征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尽管面对3万多元的高价,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与之无缘,但是,爱普生在技术方面的创新精深是令人敬佩的。
其实,这款产品早在1年多前,就已经有工程样机发布,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直到今年年中才上市,而且,消费者需要购买这款产品,看来还得去像官方定购。但是对于喜爱旁轴机的摄影家来说,数码旁轴的出现,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更新的选择,R-D1的出现,也将数码相机发展到了专业领域。
虽然像素只有600万,但是,爱普生R-D1所拍摄的照片在冲印大幅面时,还是足以应付的。这款产品全身具有浓重的传统味道,这对于喜爱传统摄影方式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数码化方案,而且这款产品也可以让很多拥有莱卡镜头的朋友们,继续发挥莱卡镜头那神奇的威力,也可以让莱卡镜头在数码时代,展现出新层次的味道。
最后,我们也希望爱普生公司能够继续保持强大的研发实力,为消费者开发出更多的产品。从R-D1的出现,就可以看出数码的无穷威力。当然,是否还有其他公司推出数码旁轴产品呢,让我们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