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席倩的学生生涯都可以算得上完美无缺:这个圆圆脸的可爱女孩2001年毕业于广州市铁一中,当年获得广东省物理单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毕业后,四所著名大学都为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席倩选择了世界顶尖学府、爱因斯坦生前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铁一中到北大再到普林斯顿,席倩一路走得自然而从容。当被问及“成功经验”的时候,她的回答非常朴实:“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如果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我就愿意努力。
”
2001年广东省高考前,铁一中高三女生席倩在报志愿的时候举棋不定。她的梦想是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系,但摆在眼前的种种现实又让她不得不再三思索。“不太敢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那两年处于广东省高考改革的阶段,2000年是只算语数英三科分数,我那年第一次加上了X,还有大综合,大家对这种算分方法心里都没有数。还有一点就是高考前模拟考的排名。只有一模是全市排名,而且也不是非常精确,对于高分考生而言,比较难准确估计自己在省里的排名。”
考上北大比拿状元高兴
席倩专门去查了头一年也就是2000年北大各系的录取分数,发现进计算机系的都是高分。在指导报考的小册子上,北大计算机系的平均分是898分,是所有院校所有系里最高的。“但是北大的招生老师鼓励我,我特别想试试看,就这么报了。当时我对自己考上北大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想着就算去不了计算机系去北大别的院系也挺好的。”
虽然考了物理单科状元,席倩却说自己最喜欢、学得最好的科目是数学。她形容说:“你知道,对于自己很拿手的科目,或者说很有信心的科目,总会有一种得心应手、考前跃跃欲试的感觉。我对数学一直有这种感觉,对物理嘛,大概高二、高三的时候渐渐也有这种感觉了。”
刚上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席倩的物理考了满分,她的妈妈当时很高兴,提到了状元的事情。“但是我反驳她了,我知道比我强的同学还有很多,反正以平常心去考就好了。我的目标就是上北大,考多少都没关系,能上北大就行,能上北大计算机系我最高兴,呵呵。”
事实上,席倩高三一年过得平稳而充实:全班同学为了一致的目标共同奋斗,爸爸妈妈精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她回忆,上考场的时候“感觉很好”:“只是心情有点激动,其他没什么。还记得进考场之前,家人和老师已经被隔离在校门外了。我们在七中教学楼下等着打铃、轻松地聊着天,大家都不觉得有多紧张。”
反而是出分的那天,席倩感到比高考还要紧张得多。那一年的高考改卷期间,各大报纸都出了参考答案,席倩的父母催她对对答案,她却没对:“与其对答案之后忐忑不安,还不如舒舒服服放完该放的假,反正志愿也报了考试也考了。”出分那天,席倩和妈妈在家打查分电话,爸爸在单位上网查。席倩自己先查到,特别高兴,放下电话就跳起来跟妈妈说:“我能上北大计算机系啦!”
不能靠状元吃一辈子
“物理单科状元的头衔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问。
席倩想了一想后回答:“没有特别的东西,我自己很高兴,因为这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而且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她看来,能考上800分的考生水平都差不多,谁是“状元”就看机遇了。“可能大部分状元都会说,没有预料到会成状元,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自己内心曾经有过一刹那的"或许我也能当状元"的想法。”她坦言自己也有过那么“一刹那”,但“清醒过后一笑置之”。
知道自己的分数以后,席倩说自己“高兴了一会儿,就平静了,继续看电视”。但“状元”的头衔为她和她的家庭、学校都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一时间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新闻媒体都来向她打听学习经验。席倩笑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是她被问到最多的。对此,席倩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自己要适应。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
进入北大以后,她发现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各省的高考状元或者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出国之后更是如此,“天上掉下一块砖头都能砸到几个状元”。
“别人不会在乎你曾经是不是状元,自己就更不在乎了,状元也不能当饭吃一辈子吧!”现在回头看,席倩更愿意把高考看成一个自然的过程,她也不太认为高考真的能改变人的一生:“即使我没考上北大,去了别的学校,我该学好还是能学好;如果我真的从此走了下坡路,我就算上了北大也一样会走下坡路。”
事实上,即使在状元如林的北京大学,席倩也是全班甚至全年级公认的“牛人”。据了解,她在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习委员,成绩保持在年级第一、第二名。
而席倩的母校、广州市铁一中学则为培养出她这样的学生深感骄傲。从学生到老师,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位状元女。据介绍,广铁一中甚至研究推广“席倩成才”的育人经验和育人模式,把她树为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典型。
从北大“牛”到普林斯顿
席倩在北大念书时的一位室友在文章中这样描写她:“xq(席倩名字的缩写)很牛,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承认的吧!如果谁不承认她牛,那就去修满计算机的学分后再修一个数学双学位,然后去辅修经济,然后再被普林斯顿录取phd(攻读博士学位),如果还活着的话过来让我看看。”
据这位同学所说,席倩最出名的是她的笔记:“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之前,她几门课的笔记被复印了几十份,我们班的男生人手一份。当时听说最搞笑的就是每个男生床头必备读物是她的笔记,经常会抱着她的笔记进入梦乡。”
但席倩在接受采访时却并不提这些“牛事”,她说得最多的是在北大的时候学到的东西。
席倩这样总结她的大学:“我一直到现在都非常怀念在北大的生活,我身边的北大人也都是这样。聚会的时候谁不小心提到毕业的那段时间,大家都会红了眼圈。我不知道是不是偏见,但是北大的学生性格很鲜明,在人群中能被一眼认出的。在北大,大家都是会学习的人,学习也不是唯一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在席倩看来,父母双亲和北大深深影响着她的性格和灵魂。“我们家不是那种张口就说"我爱你"的家,感情比较含蓄。我父母也不是大官,但他们都是很善良、正直又宽容的好人,对孩子比较严格。我觉得我长大之后大概是我爸我妈性格的综合。”而在北大,席倩学会了怎样融入社会。她笑言,如果你问我妈,她可能会说我是个内向的孩子;但你要问我大学以来的朋友,应该没有人会说我内向。因为“在大学里,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主意,这也是对今后人生的一种训练”。
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席倩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就是能生活得好些、身体健康,最重要是开心。但从广州到北京,再到大洋彼岸、远隔万里的美国,她离父母却越来越远。这一次,席倩的想法仍然是:“有更好的机会干吗不争取呢!”
临近大学毕业时,席倩开始申请外国高校,因为优异的成绩和在校表现,她一“出手”就获得了四所名牌大学的录取和全额奖学金: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卡耐基·梅隆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加拿大的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再就是闻名世界的顶尖高校: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悠久、地位崇高,是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名校中的领头羊,今年8月17日刚刚被权威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评为全美第一名的大学。爱因斯坦曾在这里任教及研究,并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天才的科学家冯·诺依曼在这里奠定了计算机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基础。这所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掩映在群山和绿树之中的大学,是多少学子和科学家心中的圣殿。出于“对古老的学校的喜爱”,席倩接受了普大提供的硕博连读全额奖学金,2005年只身赴美。
“美国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
席倩回忆,刚到普林斯顿的第一天,“觉得什么都不真实”。好在有很多认识的同学比她早到两天,帮她做饭、带她熟悉环境。她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站在普大校门前的那一瞬间并不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反倒觉得“没有北大西门好看、没有北大南门大”。而初到异乡,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倒时差:有一个月,席倩几乎是每天早上6时起床,凌晨一两时才睡觉。
跟众多海外留学生一样,席倩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她讲了这样一件事:第一学期开课之前有个校园介绍,就是一两天的时间里所有的国际学生(指非美国学生)聚在一起,了解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参观校园。那是唯一一次所有同级的国际学生一起开会。当时组织的老师说:我叫到哪个国家的名字,哪个国家的同学就请起立。她说“China”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都站起来了。“大家觉得很骄傲,别的国家的同学也很吃惊。”
如今,席倩已经修完了硕士阶段的课程,正在独立研究计算机课题。也许是因为生长在温暖的广州,席倩最喜欢普林斯顿的秋天和雪景。“一到秋天,大概有一两个星期整个校园都是红叶”。席倩原来住的宿舍外形像城堡,附近有一片高尔夫球场,雪停了之后她就和同学们出门滑雪玩。
谈到未来的打算,席倩说自己一定会回国,“中国才是家,美国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她目前的研究方向是programminglanguages,这个领域在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甚至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的中文译名。席倩希望以后能回国继续这项研究,因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从广州到北京,又从北京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的席倩已经走了很远,同时她前面的道路还不可限量。回头看高考这一步,她的观点非常理性:“我觉得高考不是决定人一生的一件事情。决定一个人人生的一是性格,二是聪明才智,是块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高考结果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起跑线。我比较幸运,高考让我进了北大,不仅为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而且让我更自信。”
从广州到北京,又从北京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的席倩已经走了很远,同时她前面的道路还不可限量。回头看高考这一步,她的观点非常理性:“我觉得高考不是决定人一生的一件事情。”
如果想了解更多英国留学的申请 签证 学校排名 留学论坛 等相关信息以及详细资讯,欢迎点击中英网http://www.uker.ne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