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考研最怕什么 过来人自述亲身经历

互联网 | 编辑: uker编辑2 2007-09-18 00:30:00转载
“考本校还是考外校?”

  一年前,李初(化名)决意要考研“挤第二座独木桥”时,他觉得这个选择几乎可以和哈姆雷特的“活着还是死去”相提并论了。

  一张白纸,左侧是李初本科就读的一所西部重点大学,右侧是老家浙江的一所重点大学。报名前那段时间,李初“想破脑袋”,把自己能想到的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往上填,每天都会盯着看上好一阵子,但始终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定。

  和李初一样,考研人几乎都在本校和外校之间徘徊过。

  “考本校还是考外校”,这是各大考研论坛上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死守本校”:近水楼台先得月

  华中科技大学的小安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准备考研,“几乎没怎么考虑过,自然就选了本校”。

  “死守本校”,小安和他一堆考本校的同学有着充足的理由。

  “学校熟悉,老师熟悉,教材熟悉,面试时候多少也会沾点儿光,至少不那么胆怯……”小安一口气列举了很多考本校的理由。他说,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心虚,考研风险太大,考本校相对成本低一些,心理压力小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考上的几率也大一些。

  小安私下算了一笔账。自己的专业课教材基本都是免费的,大多是平时上课时用过的书,笔记也是现成的,“炒炒冷饭”效果很明显;考外校则需要花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买齐报考学校的教材和推荐书目,有的学校还没有指定教材和参考书目,需要到处去“搜刮”相关课程的笔记,花相当多的时间上网在海量的信息中“淘宝”。他的同学中,有的甚至是在网上花几十甚至上百元买报考学校对应专业的笔记,有的挖空心思,托人去报考学校寻找“研友”,以获得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甚至还有同学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专门在报考学校周围租房,旁听报考专业的课程或者上辅导班。

  除了信息不对称,网上盛传已久的“本校保护主义”是让考研择校的天平失衡的又一大砝码。

  在人气颇高的“校内网”论坛考研版上,有一个已被置顶很久的帖子《考研需要了解的潜规则》。所列潜规则中的一条是这样:导师一般喜欢录取本校的同学,教了几年,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尤其喜欢聪明上进、善解人意的弟子。

  主题帖后有800多个跟帖,一位湖北的网友说“看了就觉得后怕”。

  顺利跨校考上研究生的李初对学校考研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的公正性从来没有怀疑过,但他也不否认,同等条件面试时本校学生会占一些优势,“平心而论,熟悉的人总是容易信任一些”。

  浙江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笔者,在面试过程中,老师们都力求公正、公平,但是,对于本校学生的“印象分”多少还是存在的。

  部分高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后,奖学金也成了择校的重要考虑因素。

  各校自己的保送生会抢走不少奖学金名额,剩下的奖学金名额实行下一轮“瓜分”的时候,还是偏重于本校的考研学生。李初说,虽然没有考察证实过,但是他和他的不少同学都是这样猜测的。

  “保本校,保外校,考本校,考外校”,在小安班上,打算读研的人一般都是按这样的顺序“走路”的。

如果想了解更多英国留学申请 签证 学校排名 留学论坛 等相关信息以及详细资讯,欢迎点击中英网http://www.uker.net/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