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酝酿了好久,但事情太多,连开会的发言幻灯都只在临走的那个星期天才搞出来。不过通过各种途径。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1]
2002年9月17日到27日在波兰度过十天。行程如下:
18-20日,在华沙开会
21-23日,游览华沙
24日一早乘火车至克拉科夫
24-26日,游览克拉科夫
27日一早火车返回华沙
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飞机上倒腾了。
注:地图底图由Perry-Castañeda Lipary Map Collection提供
波兰纪行—准备篇
虽然酝酿了好久,但事情太多,连开会的发言幻灯都只在临走的那个星期天才搞出来。不过通过各种途径,还是知道了除了开会的华沙之外,还有波兰的故都Kraków值得一游,于是基本定下了上述日程。
出门要先作功课的,先找了一大堆参考书和资料。不过书太重,出门就带了三本(照片最浮头的):Eyewitness系列的导游书《Warsaw》、Lonely planet系列的导游书《Kraków》和《Europe on a Shoestring》(被我翻译成“勒紧裤带游欧洲”)。人家都教导说象《勒紧》这种大厚书虽然已经被制作得很轻,但最好是把它分解成各个国家按照目的地只带一部分,只可惜俺从小热爱书籍,舍不得将它肢解,只能整本背去了。另外两本都是单个城市的导游,各有特色:Eyewitness系列讲究得是图文并茂,号称“我们给你看别人只讲给你听的东西”,制作异常精美。看起来直观方便,编辑也十分符合旅游者的需要,游览时一目了然,诚然是本人所见最优秀的导游手册,而且E文不好可照用无虞。缺点只有两条:价格昂贵、密度较大。另一本《克拉科夫》则是典型的Lonely Planet的小册子,以文字为主,辅以一些地图,还有一些彩色照片插页,相对便宜且分量很轻。书中讲解也很是细致,文字方面传达的信息量超过Eyewitness的品种,但毕竟不如图片看着生动直观。另外虽然英文较为浅显,但语言障碍仍在。此两类偶觉得是国际上最好的导游书籍品牌(另外著名的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Insight Guide系列和类似Lonely Planet而更贴近低端用户的Let's Go系列),其中Eyewitness系列见过有中文和国内的翻译版本。小弟倒是觉得如果各位大虾能有钱出国,多花点小钱买本Eyewitness的导游,应当事半功倍。(怎么看着都像作广告)
中文的参考资料,俺觉得台湾MOOK旅游网及其出版的《MOOK自游自在》杂志是最好的中文导游材料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2]
波兰纪行—会议篇
头天半夜才到华沙,第二天早上七点就起来吃早饭早起注册,还好旅馆和会场相距不远。
后面三天一般就是两点一线,成天从早到晚就是听论文,不得休息,靠咖啡和巴基斯坦茶支撑,三天下来累得要死。还好可以在人家建筑学院里面随便上网,仍旧每天都要上ABBS来遛若干趟。幸好主人和朋友晚上安排一些节目。
开会这几天的活动地点和活动路线,红色的为步行路线,蓝色的为车行路线。
会议是欧洲电脑辅助建筑设计教育学会的2002年会,华沙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今年的议题是“design e-ducation: connecting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会议主题包括:
1. 教育与课程:传统教育与“电子”教育领域
2. 设计中的信息处理
3. 真实与虚拟世界建模
以及“学习与教授CAAD初步阶段的理论与试验”和“三维城市模型”两个圆桌讨论。
今年论文太多,据权威人士说整体质量有所下降。我也看到了一些水平较差的论文,包扩自己的在内。
华沙工业大学的建筑学院离开校本部好几个街区,差点让我们走岔了。学院自己占用一幢很漂亮的“历史”建筑,有作为教工俱乐部的地下室(会议午餐所在),还有一个小内院(会议大餐所在),面积似乎很大。但据说人马众多,五年制建筑学硕士、四年制本科及博士研究生共1200多人,单单学术教员多达150人!
不过这样一幢古色古香的房子才是建筑系应当在的地方,国内原来几个呆在漂亮老房子里面的建筑系好像也陆续要搬出来了。
最吸引俺的是小小的大门进去两侧一边是买绘图用品的“大店”(比我见过的国内任何一家开在建筑系里面的类似的店都大上三四倍以上),一边是一家书店(当然一半多是卖建筑和艺术类的书),两个店占满了正立面的基座部分。我在书店里面盘桓了好几次,最终下定决心买了一本大厚画册背回来。
华沙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馆,Koszykowa 大街5号
这一块不算历史街区,而且离商业中心很近,但很安静。老房子和新房子都不少,对面就是一座玻璃幕墙的丑陋建筑。
Koszykowa大街街景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3]
会议幕间休息。主人作的展览,在主楼梯顶层的巨大空白墙面上打出投影动态展示,正好此地光线黯淡,很有创意。
在楼梯前面的三个一堆比例人为亚洲CAAD界目前最牛X的人物,从左至右:香港大学建筑系Thomas Kvan,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邹经宇,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部两角光男(好像目前是校长还是副校长)。
这座建筑似乎有不少故事,好多纪念牌嵌在墙上,可惜偶不懂波兰文。阶梯教室也有命名,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方是一块匾额。
男主角是我的好朋友,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系的张郁雳主任,是台湾交大刘育东老师的得意门生。希望他不要介意这里刊出他的玉照。
这个俺好像懂,中间这个拐来拐去像个锚的符号在波兰应当是墓碑的意思,也是后来到处乱逛才知道的。
也许墙里面埋着那位先师的骨灰吧。热爱他的工作,热爱他的学生,永远陪伴这他所最钟爱的一切。。。想想这些我也想将来把骨灰埋在系馆里呀,可惜估计大家怕闹鬼将一致反对。
走廊里饱经沧桑的木凳和碎磁片拼成的地面,都是室内的看点。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4]
主楼梯。学院主页上的题图好像也是这个角度的
在地下室教工俱乐部的会议午餐。此俱乐部还对外营业,俺觉得东西还算不难吃,不过几个台湾同学都呲牙咧嘴的。
室内似乎是凿掉了原来的墙面装修,空调、电线、灯具等就直接布设在裸露的粗糙砖结构上,拱券、柱子等等一目了然,只有没有现代材料的老房子才能有这种室内装修的味道。
天天上班休息和下班后能有这么个地方小坐一下,实为工作之一大乐趣。
首日晚在市政厅市长主持欢迎酒会之后,又赶去听肖邦钢琴音乐会,在Łazienki公园的旧温室由波兰钢琴大师Maciej Poliszewski演奏。
此建筑据介绍为纳粹占领波兰末期华沙被战火摧毁中极少幸免下来的建筑之一,演奏在二层西大厅,波兰末代皇帝收集了大量的著名雕塑的复制品装点他的花园(就是现在的Łazienki公园),大部堆放在此处。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5]
会议是比较无聊的,有趣的就是些社交活动而已。例如次日的会议大餐。
场地是在学院院馆的内院被称作“亭子”的一座建筑中举行的,据说也是一座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原来是当作体育馆使用。室内装修风格一如教工俱乐部,几乎无装饰,只有两幅巨大的原木框子和几扇旧的大木门,既典雅含蓄又突显“建筑”特征。
“亭子”中正举办学院老师们的建筑写生展览,相当不错。另外据说展览的留言簿已使用了三十多年,巨大的羊皮封面本子里面不乏著名人物的笔迹。可惜自己吃完饭就忘了去签字,也没有看一看,很是遗憾
这老兄是下届年会的主席,奥地利Graz工业大学的Wolfgang Dokonal博士。焦点就是他戴了一条很有趣的领带,吸引了不少眼球。他笑称下届会议每人发一条当纪念品,就冲这样我下届也一定要去参加。
看来会议大餐是个展示个人风格的地方,下次我要带件中式对襟上装去。
旁边的肩膀和腮帮子是小弟我,照得很难看,脑袋就裁掉了
会议大餐很不错,比起上一年的起码能吃饱。这个建筑学院自己办的餐厅还是真的不错,不知服务员是不是学生,都穿着建筑学院的T恤衫。
PP上最右面的MM可不是等闲人物,Maja Dzieglewska乃是ETH(也就是东南出身的一批牛人张丁等诸位老师游学之所)建筑系电脑辅助设计研究室主任。看名字似乎像波兰人,曾住在离学院不远,大餐结束即引导一批人前往文化与科学宫的爵士乐酒吧继续活动,一路上指点这个那个介绍不已。
可惜小弟在大餐和酒吧的伏特加和啤酒喝得太多,影响到了次日报告的状态。
POLSKA--波兰纪行(一)会议篇 [6]
华沙“文化与科学宫”,华沙最著名的名胜之一,就在我们的酒店斜对面,每天早上都在窗口看上一阵。此建筑建于1952-55年间,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被拉我们从机场到酒店的出租司机大叔称作“苏联纪念品”。说实在的,这个真的不难看。建成时是欧洲第二高建筑(不知第一是否是埃菲尔铁塔),现在好像仍是华沙第一高楼。
在clare前版主推荐的《Wallpaper》2001年十月的杂志文章中,用十件东西表征21世纪的波兰,此建筑位列第四。
文化与科学宫的冠,可惜那天爵士酒吧没有表演,只能喝酒聊天了。
“苏联大礼包”全景,一大早在房间里面拍的,解决不了窗帘的反光,质量较差,看看大概吧。
本文来自:蜂鸟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