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互联网 | 编辑: 2005-08-03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距门头沟区65公里。川底下旧名“爨底下”,因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名。1958年改“爨”为“川”。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1]

先来段介绍:

关于爨底下和古民居

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距门头沟区65公里。川底下旧名“爨底下”,因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名。1958年改“爨”为“川”。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爨底下村是京西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古老山村。清代,爨底下村是过往商旅落脚和货物集散地,因此,爨底下村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迹。199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2]

概述

爨底下位于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古一带的交通要道,曾为京西古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客栈,促进了古山区对外交流与发展。

康熙、乾隆时期,爨底下村有8家买卖铺子,3、4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三义堂、保全兴。

爨底下村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爨底下村面积5.33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

爨底下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另有干果核桃及杏核等农作物。

爨底下村座落在峡谷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古民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0平方米,现存院落76个,656间房。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

街道用紫石、青石、灰石铺地。因年深日久,磨得非常光洁,色彩斑斓。古民居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布置。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有70余座四合院随山势高低错落,呈扇面状向下延展,使整座村庄建筑构成和谐的整体。村民绝大部分姓韩.

发展得益于明代穿村而过的古道。爨底下村古建筑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体建筑端庄典雅,砖、木、石建筑构件精美,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1942年日军烧毁爨底下村房屋228间。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3]

古民居类型 

爨底下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制和以传统的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即内向开敞,外向封闭,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明显的中心轴线,各房间均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爨底下四合院基本是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具有一定的轴线关系。村中最大的正房为五间,一般正房、倒座均为三间,左右厢房两间,全部建筑均为单层。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4]

四合院主要入口一般采用门楼的形式或利用厢房的一间作入口。爨底下村除四合院外,兼有少量三合院,因地势制约,四合院并不规则。村民建房时因地制宜,将常见的纵向几进的大四合院,演变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各有院门的小四合院,但院与院之间有门或夹道相通,以便家族内部交往。

在几个四合院外,环以围墙,以保障对外的封闭性。临街处有铺面或骡马店,以应商旅之需。建筑形式基本为硬山清水脊,板瓦石望板,大门楼及主体建筑前脸磨砖对缝,余部墙体为四角硬。全部采用细腻质坚的青砖。正房台基较高,以保障防潮,有利通风和采光。爨底下四合院主要有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店铺式四合院。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 [5]

本文来自:蜂鸟网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