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经济今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把GDP总量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发展为人均GDP实现翻两番。鉴于我国2000年人均GDP为840美元,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应为3360美元,而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可见这个目标对经济增长速度要求不高,甚至在年均7%以下都可达到。但其前提条件是,从原来的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总量翻两番目标,发展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为此相应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二是在政治建设部分提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在文化建设部分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等。
四是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其中特别提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
五是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七大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对今后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认为要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使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从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纸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从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各经济部门和企业的关注焦点和活动指南,而且是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提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经济的粗放扩张已难以为继。
针对近两三年我国经济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但是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及从2005年以来持续出现“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且未能有效解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实际上比原来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宽的要求,现实针对性更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报告在论述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个人体会,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这一论述至少在内涵上有如下新的扩展:
第一,包括了改善或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容。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要确保各类产品质量和安全。总的来说,是要改变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包括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内容。我们不能像上个世纪末有的国家那样,经济虽然增长很快,但是贫富差距悬殊,广大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而是要努力做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老百姓普遍增加收入,并大大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这样既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又能改善消费和投资结构,逐步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第三,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并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起,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保护知识产权等提到战略高度。
第四,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突出位置。我国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十七大报告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特别提出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的要求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分。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突出改革开放,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报告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论述,有许多新的突破和举措,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这些年来,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国有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并逐步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1997年,国有工商企业共实现利润800亿元,而到2006年,国有工商企业共实现利润12000亿元,增加了14倍。
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要求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便更好地把国有资本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地用于深化国企改革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国有股就能够比较规范地获得同非国有股一样的股息或红利,从而有利于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盈利上交制度。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深化生产要素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控制,严重偏低,这在事实上鼓励了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妨碍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后要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使价格杠杆能很好地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报告提出,要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是规范发展土地市场。目前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中,只有15%是通过“招拍挂”实现的,绝大部分是行政划拨和批租协议转让实现的,腐败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商业用地一律实行规范的“招拍挂”,通过市场进行;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市、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价格形成要素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第一次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决定价格的要素中。这是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这几年经济两位数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实践告诉人们,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损害成本,是要补偿的,否则这种增长就不可持续。因此,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型财政要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型,这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怎样转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的状况,财政支出应更多用于改善对农民、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比如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级财政应予大力支持,使当地居民能得到同其他地区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修恢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
强调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重要,甚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现行的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刺激各地粗放扩张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以增加本地财政收入。原来的一些税收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财税的政策,如提高资源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规范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用于改善民生等。今后,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财税体制。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规范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依托。报告重申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写就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报告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方面,要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方面,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方面,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等。
确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政府改革。要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绩一直以GDP增速为主要标准,这就使政府追求短期GDP最大化,热衷于粗放扩张,而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一旁。只有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主角,不再越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也不再以GDP论英雄,政府才能把更多精力用到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到改善民生上面,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并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不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也是一大亮点。
把社会建设单独为一个部分展开论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放在经济建设部分附带谈到或只作简要论述,表明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纠正经济腿长、社会腿短有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部分的标题很鲜明,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首先是讲教育。报告把教育置于优先和突出位置,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其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的要求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等。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公平与效率问题这几年在理论界争论不休。报告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方针政策的调整,对于逐步扭转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有重要意义。与此相适应,报告还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定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这一切,都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们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表明党致力于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第四,提出基本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报告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全覆盖。不仅城市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要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要求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要逐步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把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小孩、待业人员纳入医保范围。
第五,明确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既不是市场化,也不是完全福利化。报告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最后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建设以这一节作结尾,说明经济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一致性。
社会建设好不好,可以说是检验经济发展是不是又好又快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建设能否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快社会建设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简介: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近十几年来数次参与中央文件起草工作,亲历诸多重大决策的出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