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状如半岛,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占地17.06公顷,处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这里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现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最早建于1849年,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之间,
寻找外滩源
外滩源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状如半岛,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占地17.06公顷,处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这里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现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最早建于1849年,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之间,;奠定了上海中西接轨、华洋融合的建筑风格. 同时,这里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上海近现代金融业、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演绎了海派文化的开放、交汇和融合,见证了外滩百余年的沧桑变迁。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这一区域无可替代的人文景观价值。
外滩始于斯,长于斯,它是上海文明的源头,是——外滩源。
外滩源本不叫外滩源。
260年前,“外滩源”还是一个名叫李家庄的小渔村。当时的英国领事看中了这个在老城墙外、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接口的地方,在一片杂草泥滩上划下了英国领事馆的地圈,建造起外滩第一幢欧式建筑——外滩33号的英国领事馆。该馆建于1849年,焚于1870年,重建于1873年,是外滩建筑中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建筑。至此,旧上海租界史正式拉开帷幕。最早的“外滩源”只是称呼外滩33号,代表这是外滩的源头。
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 1873年
1,八号楼原是英国领事馆的住宅楼
此图为当时的英领馆:
1号楼原是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楼
英式乡村别墅建筑,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有典型的外廊,
领馆内的大树,平均年龄超过100岁、最老有250岁的古树!
曾经的苏州河南岸至高点,1886年落成的新天安堂,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的英侨礼拜堂,哥特复兴风格。想当年,这座教堂不仅是附近英人的宗教场所,还是社交场所。当时大名鼎鼎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就曾在这里号召“英美联合”,大致的意思是要把慈禧赶下台,然后扶听话的光绪皇帝上台,恢复“和平与秩序”,是为臭名昭著的“以华制华”方案。可见当时在新天安堂里坐着的均是英国首脑级的人物。
而如今,它曾经的模样已经很难再辨认出了,墙面已经褪色,砖瓦也已破旧,连教堂标志性的尖顶也只留下了残缺的底部。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历经沧桑,由于种种原因常年失修,现在成为上海市灯具公司的仓库。
没有哥特式尖顶的新天安堂
阴霾中。。。。。。
光陆大戏院(现名光陆大楼)
光陆大戏院(现名光陆大楼)虎丘路142号
原为光陆大戏院(斯文银行建造),解放后曾做曙光剧院。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8年竣工。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塔楼的造型更有代表性。平面成扇形。底层西面为戏院,内部装饰精美,楼座设包厢。其余为办公、公寓大楼,结构处理的技术水平较高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文化艺术活动也是虎丘路先开的风尚,爱好戏剧的英国侨民搞了个“爱美者剧社”,名字有点怪,其实是“话剧票友”的英文音译。后来,剧社的房子着火了,索性在虎丘路上建起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光陆大戏院,由英美商人开设、主要放映英、美电影和演出西洋歌剧,还有卡拉OK,舞厅和酒吧。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900只座位,两侧设有包厢专座,内部装饰讲究,顶部和四周墙面都有浮雕图案。在二三十年代它与大光明,大上海、夏令佩克、奥提翁等影院都是当时的头轮电影院,但它的票价最高,人家戏院化小洋六角能看场好莱坞大片,它这里要花大洋一元。关键是这里客源的欣赏口味和收入都较高,而光陆放映的电影艺术性也比其他影院高。
光陆大戏院, 当时的NewYorkNewYork便是早年光陆大戏院的所在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光陆大楼门口的修车摊,对面则是国鸟海鸥的老巢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光陆大楼办公楼内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颐中大楼(英美颐中烟草有限公司)
颐中大楼南苏州路161-175号
原为颐中大楼(英美颐中烟草有限公司),砖木结构,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式对称立面构图,清水红砖外墙带有水平凹槽线条;两翼中部排列上下贯通的卷窗。
现为海鸥照相机厂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青年协会楼(现名虎丘公寓)虎丘路131号
原为青年协会大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设),砖混结构,1919-1924年建造。现代合院是公寓。入口立面内凹对称。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水电煤卫齐全。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虎丘公寓
虎丘公寓内部
广学大楼虎丘路128号
原为广学会大楼(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
银行工会大楼(现名爱建大楼)香港路59号 1918年
现为CANON上海维修站所在地!
文汇大楼所在,原是犹太教堂
现在文汇大楼所在的地方,原先是座犹太教堂,二战期间在上海流亡的诸多犹太人都以此为中心。但90年代初期被推倒,成了现在的文汇大楼。如今老犹太人回来寻找过去的足迹,无不扼腕叹息。
虎丘路原来叫博物院路,顾名思义是一条汇集了诸多博物院的马路,虽已难见昔日风采,但从古老的建筑上,还能找到昔日的繁华。
亚洲文会大楼虎丘路20号
原为亚洲文会(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公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32年竣工。装饰派风格。立面竖向构图,入口卷门、八卦窗、2层栏杆、压顶等为中国传统装饰。室内4、5层为通高两层的大厅,原为博物馆。
当时是亚洲文会博物馆,又称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里面还藏着一所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是最好的东方学图书馆。
图内两座建筑,右为亚洲文会大楼,左建筑于1904年建造,现为民居。
八卦窗
文会大楼前的石狮子与“万国旗”
民居 一
器材:ROLLEI AFM35 KODAK EB3
民居 二,小阁楼
MINOLTA X700 50/1.7 FUJI 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