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英特尔签署备忘录打造新合作模式

互联网 | 编辑: 伞明 2007-11-06 11:30:00转载-投稿

日前,海尔与英特尔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和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双双出席了本次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双方就未来三年的合作方向和具体领域达成共识。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个是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家电巨子,一个是国际信息技术的领导者,由此可见,本次备忘录签署绝对是重量级的,对双方的长期战略目标而言,都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备忘录中明确约定,海尔和英特尔在未来三年内,将整合双方全球资源,致力于培育创新体系。据海尔有关人士透露,在新的合作模式中,双方共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将是重要的一环,这种创新模式将不仅适用于海尔电脑的产品研发方面,而是包括所有新家电产品的全面合作,如数字家电、移动、移动互联网装置、通讯设备等。

深化电脑领域合作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从备忘录的内容来看,个人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仍然是连接两位行业巨人的纽带。首先,英特尔表示,将在未来的三年内“继续支持海尔进行台式和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开发,并以河南网通项目的成功业务模式为基础,与海尔电脑共同制定三年的中国农村地区个人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增长战略计划”。显而易见,双方对于过去一年多的合作十分满意,都认为有必要继续并深化这种合作关系。

自去年获得英特尔的支持,海尔电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海尔&英特尔创新研发中心”的成立之后,海尔电脑在整机稳定性和节能降噪等关键技术上均取得重大突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产品创新上,海尔相继推出了基于“海尔&英特尔创新研发中心”而开发的我变V60飞机笔记本、四核轰天雷、变形金刚游戏笔记本、征服VM和心动V5系列奢侈品笔记本等高度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可以说,在海尔电脑的崛起过程中,英特尔在技术上的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海尔在中国拥有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英特尔需要通过海尔巩固自己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霸主地位;迅速崛起的海尔电脑要想实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的梦想,也需要继续英特尔的技术支持和鼎力相助。所以,双方在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中,得到的将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此外,备忘录中还约定,“双方将通过海尔的全球资源开发,在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进行合作”。这表明海尔与英特尔在电脑领域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海尔与英特尔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全球化战略目标的一致。”

巨人联手 直指数字家电市场

把海尔电脑做大做强,只是海尔和英特尔合作的战略目标之一,作为家电巨头和信息技术领导者,双方绝对不会忽视正在蓬勃兴起的数字家电市场。备忘录中指出,海尔和英特尔联手打造的创新合作模式,将不仅适用于电脑,也包括新家电产品方面。

新家电指的是什么呢?综合看近些年家电产业的发展,智能化的数字家电无疑是未来家电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家电产品数字化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IT技术与家电产品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进而推动了数字家电市场的兴起。

目前,诸多世界知名家电或IT通信界巨头已经在数字家电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却难有一枝独秀者,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数字家电是一个家电与IT技术综合的产物,单一方面的强者并不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而本次海尔与英特尔签署备忘录,确立全球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是家电与IT技术的完美结合,双方共组研发队伍,将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未来在数字家电乃至3C融合领域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次备忘录签署之前,海尔已经在数字家电市场进行了成功的尝试,U-home成套家电的推出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网络化时代的生活方式。如今,有了英特尔的鼎力支持,在电脑和家电融合的数字家电市场,海尔必将获得更大的机会,并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新的王者。

为“中国制造”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数字家电市场兴起的同时,也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中国产业大环境上,“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型一直是争论的热点,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往往与低价划等号。张瑞敏曾经指出,“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取胜之道,必须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仅仅是复制别人的技术,将永远制约我们的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从一开始的引进、模仿,到今天的自主研发、全面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向数字家电、3C融合领域迈进的过程中,海尔面临着与其他国际品牌同样的问题,要想实现突破,必须抓住行业的发动机英特尔等IT巨头,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潮流,只有这样,海尔才能实现自己的国际化品牌目标。

通过此次与英特尔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尤其是共同组建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将有助于海尔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巧妙跨过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技术门槛,这对于当前急欲提高国际竞争力、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