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代的美丽表达

互联网 | 编辑: 席文燕 2007-11-12 00:30:00转载

现在的书籍给读者传递信息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通过包裹着文字的装帧设计。台湾著名的装帧设计师王行恭曾深情地说:一本书可以凝固那个时代的文化;书籍的装帧设计,正可以充分表达出那段文化的视觉质感。中国书籍装帧已有数千年历史,而近年来,随着与国际交流日益频

现在的书籍给读者传递信息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通过包裹着文字的装帧设计。台湾著名的装帧设计师王行恭曾深情地说:一本书可以凝固那个时代的文化;书籍的装帧设计,正可以充分表达出那段文化的视觉质感。中国书籍装帧已有数千年历史,而近年来,随着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装帧作品逐渐成为外国友人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户。中国书籍,已以万马奔腾之势走进了“设计时代”。

中国装帧设计走进国际视野

      要说到装帧艺术,不得不提的是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该评选本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书籍的物化之美、原创性、体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高要求,成为国际上最具公信力的评选,让各国图书设计界趋之若鹜。在2004年至2006年间,每年的评选中都有中国图书获奖,可谓“中国书影年年飘香莱比锡”。198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十竹斋书画谱》曾在这项活动的前身“莱比锡书籍艺术博览会”上荣获国家大奖。2004年河北出版集团《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金奖。2005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设计师王序设计的《土地》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何君设计的“朱叶青杂说系列”获奖。2006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赵健工作室设计的《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金奖。2007年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京设计师朱赢椿设计的图书《不裁》荣膺铜奖。

      在尝到甜头以后,中国图书界也不甘寂寞地设立了“中国最美的书”奖项,从2003年设置至今已有85种图书获得殊荣。在本次评选中获奖的作品将在第二年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担任评委的国际设计师们对中国设计师体现出来的创意与潜力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如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在谈到中国书籍设计时,毫不悭吝自己的赞美之辞:“现今中国的书籍设计呈现出两种主要的趋势:一种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书本样式,使传统意义上的‘书’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曹雪芹风筝艺术》和《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第二种趋势主要涉及畅销书的设计。这些书籍通常采用各种最新的设计手法,看上去非常时尚,但同时也展现出其特有的中式风格,如《天虫》、《天边的彩虹》等。”他认为,在当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书”正经历着一场蓬勃的复兴。

中国装帧设计正处于“关键时期” 

      中国有着骄人的装帧设计历史。从汉代造纸术发明前简牍书,到汉至唐纸本时期的卷轴书,再到唐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出现的册页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就是中国文明的变迁史。”而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书籍艺术进入了新时期。其中,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画家参与了书籍封面的创作,如陶元庆、丰子恺、钱君稥、陈子佛、司徒乔、张光宇等,对于书籍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著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装帧设计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从50年代至今,每个阶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说出版社的封面设计,最开始限制色次,不得超过四色,封面全部留空白……从铅印到胶印,如今已发展到电脑设计,这是一个很大跨度的进步。” 

     “关键时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点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设计师朱虹认为,出版行业进入商品社会,使印刷出版物也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带动了出版业、纸张业、印刷业的竞争,这些都为书籍装帧质量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在促进了设计发展的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设计师吴勇认为,在迷乱多彩的物的大环境中,纷繁的纸张种类,桌面系统悬幻的窗口,也许无意增生了设计师们的奢华病和电脑病,如一些木头、铜做成的书,一些用电脑特技做金属子的电脑味十足的设计,淹没了设计本身。“在富足的前提下,无所适从会否麻木我们的逻辑思维,懒惰我们的创造力,这都是我们应清醒地去认识的。我们要选择利用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使富足的供给不被浪费,大材不被小用,创造出应有的时代产物。”

像创造生命一样设计书籍

      在这“关键时期”,便利的资讯获取途径、几可乱真的电脑手段似乎让设计变得“信手拈来”。但如果你看陆智昌、李永铨、吕敬人的书,会感觉到外物只是一种凭借,那些清风般的中式写意、工业时代的黑色幽默和大片留白处的点睛之笔均是源于设计师本身的涵养。是否能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对待书本,这也是这一阶段设计师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王粤飞为温州正泰集团公司设计的画册也许是他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了,这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械感”。他回忆,当初接到这个单的时候,在这家集团巨大的电子工厂中参观,正在构思之时,突然在角落中发现几个废置的开关模型,“灵感一下就来了”。于是他采用了开关的轮廓作为封面形状,并用充满金属感的银色作为封面颜色。“这些书虽然不在市场上流通,但作为设计者有以此传播出文化审美启蒙和企业文化价值的责任。能够将书中的文化含量用设计体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文化启发;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能感受到新的设计审美,这是设计者的使命。”

      吕敬人认为,书籍设计是重新“设计信息”,而不是表面的装潢。他在杉浦康平设计事务所里学习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书籍是一个生命,是有丰富表情的立体物,他对每一本书都要深入地吃透它的核心,并由核心向外扩展延伸到书外方方面面的知识,然后将与书的内容向关联的各类要素重新梳理、排列、组合、穿插、渗透、流动……一本远比文字的信息量更具增值效应、更富有表现力的书就这样诞生了。

继承祖宗的,借鉴外来的

      世界的艺术是相通的,每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书籍非常强调整体形态,文字的排列,空白的运用,每一章节的节奏层次,甚至每一根线、每一个点都有它的使用和审美功能。而西方19世纪工业革命开拓了书籍设计的新时代,德国包豪斯以其构成主义设计理念影响了20世纪全球的设计。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也是沿着世界发展轨迹向前走,目前许多硬件纷纷到位,如电脑、印刷设备等。但不少专家都表示,目前中国与国外的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秘书长、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这几年经常去观摩国际上的设计成品。他认为我国图书设计从理念到操作、从产品到队伍,依然存在显著问题。比方说,我国每年出版约15万种图书,但出版社只重视少数“尖子书”、得奖书的设计,绝大部分流通中的图书设计平平,与国际形成巨大反差。虽然引入了西方理念,但大量只是模仿,有新意、有生命力的原创作品不多。

      这种“四不像”是国内图书界令人头疼的现象。吕敬人和宁成春均表示,对于本国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吸收,对于本阶段书籍设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沉淀,知识面的扩展。如今人们有些浮躁,做设计前的案头工作没有耐心地深入研究。一个人的知识有限,但不妨碍重新去学习去认识,好的书籍设计一定是有‘厚度’的,是靠一点点的文化积淀出来的。”

      而宁成春认为,学习国外,光学习表面的东西是学不到位的,必须要有感性的认识。“我看国外的设计,比较喜欢研究它为什么要这么做,与他的整个艺术思潮有什么关系,它的大环境,大的国际市场在讨论什么问题,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绘画、音乐、建筑的了解,结合到设计中去。”他认为,要“悟”到以后才能变成自己的思维,进而才能进行创作。“现在科技发展很快,技术更新,电脑印制技术上得很快,如果观念不能更新,设计就上不去。” 

      2004年12月,德国“世界最美的书”在北京举办展览。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