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
Web的来源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可以在网页上链来链去。
为什么不是语义网?
象yahoo和google提供的搜索其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网络内容的自组织、内容的真正的排序、内容的互相联系等。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如果在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语义网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是语义网的核心考虑内容。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因为网页的制作者太难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但是内容制造者的力量又是巨大的,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即链接引用的多则热度就高,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Web 2.0是什么?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比较项目 |
Web 1.0 |
Web 2.0 |
知识生产 |
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 |
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
内容产生者 |
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 |
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
交互性 |
网站对用户为主 |
P2P为主 |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WEB2.0和语义网的区别
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第二页
Web 2.0的应用地图
当前的web2.0有多种应用形式,比如上面提到的blog,rss,视频共享等都具有web 2.0的典型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些应用的方兴未艾。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其增长速度便可见一斑。
Web 2.0应用对服务器的需求变化
1、更强的扩展性,
随着web 2.0各种应用的进入到日常生活,势必会有更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晒照片、晒视频、晒声音,谈吃、谈玩、谈旅游、谈技术课题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的膨胀速度已经大大超出想象,同时,内容间的关联和引用数据也相应的增加。
从前期和web 2.0典型客户的沟通调研情况显示,一个中型规模的视频共享网址的数据量以每月近百TB速度增加。考虑到用户群规模的不断增加,对于系统的扩展性要求越来越高。
2、更强的可用性
Web 2.0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却已经有大量的运营商加入其行列,这也无形的增加了其竞争压力,如果运行不稳定或服务质量较差也将会失去大量的最终用户,影响其盈利效果,因此特别强调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服务性等特性。这也是web 2.0领域对服务器产品的明确要求。
3、更强的成本优势要求
由于web 2.0应用的属于内容提供性质的范围,因此其对硬件资源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对存储容量和网络带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硬件的成本做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有限更需要选择成本优势明显的服务器产品。
浪潮在行动
浪潮一直在和国内的web 2.0用户有着密切的合作,可以说见证了整个web 2.0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并结合用户应用不断的推出针对性的服务器产品。浪潮通过对用户的应用的分析得出如下的对角延伸原则。
即针对web 2.0应用要从三个角度提升产品的特性,更高的扩展性、更高的稳定性、更强的针对性。
更强的扩展性是为了应对业务的飞速增长,可能仅仅按照当前的应用规模设计和部署系统,可能短期内就面临着资源的瓶颈,因此浪潮针对web2.0的系统特别强调扩展能力,特别是向存储容量,内存容量,网络带宽等扩展能力,以应对未来的需求。
更高的稳定性也是web 2.0应用和其他互联网应用相同的要求,只有稳定可靠的系统才能保证业务持续、健康的运行,而减少因意外的宕机造成的业务损失和客户满意度的降低,从长远的角度保护用户投资。
更强的针对性也是浪潮服务器设计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原则,因为仅提供同样的产品给所有的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追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表面上的个性化,而是实际需求的针对性,因此浪潮也在不同的web 2.0的应用中整理出了硬件方案和白皮书。
而对角线的另外的三个角度是降低用户承担的费用。降低采购成本、电耗成本和部署维护成本。因为现阶段的web 2.0的规模相对还不是很大,因此盈利能力有限,浪潮也一致秉承了和客户共同成长,致力于客户的成功这一发展思路。
浪潮针对视频共享领域即将推出的存储服务器产品,就在存储扩展能力比通用服务器提升50%以上,而整个的系统成本、系统功耗等都没有明显的增加。为web 2.0的用户提供了针对性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