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雷”一家子的超豪华逃亡

互联网 | 编辑: 2005-08-22 00:00:00

  看完期待已久的《世界大战》,觉得电影标题有点言过其词,因为在电影里我并没有看见类似《独立日》里全世界人民反抗外星侵略者(虽然是在美国人的带领下)这样曾经还让我振奋不已的镜头,有的只是“阿汤哥”带着儿女如同《钢琴战曲》里的那个犹太钢琴师一样恐慌的亡命乱窜。所以觉得这电影的名字不如改为《“雷”一家的惊魂厉险》或《“雷”一家的胜利大逃亡》更为贴切。

  如标题所述,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着“阿汤哥”饰演的“雷”和他的儿女因外星人入侵地球而不停的逃亡展开的,而在他们逃亡的一路上,我看见了这部电影里隐藏包含了其他电影里的一些相似情节或镜头。比如外星怪物快出现时怪异可怕的闪电,像《龙卷风》;“阿汤哥”与美国老百姓在大街上发现外星怪物出现,美国老百姓惨遭外星怪物满街大屠杀时的镜头运用和整体气氛的把握,像极了《拯救大兵雷恩》和《辛德勒名单》;后来他抢车载着儿女夺命狂奔,像新版的《活死人的黎明》;等他带着儿女逃到前妻的地下室躲避外星人的追捕,像《天兆》;他们好不容易乘上的轮船被外星人击沉,像《泰坦尼克》;他和执意要去当兵反击外星人的儿子在山坡上的分离,像《人工智能》;他和女儿躲在(蒂姆-罗宾斯)那家伙的地窖躲避着外星人的搜索,像《侏罗纪公园》;为了寻找女儿而被外星人发现时,像《第三类接触》;外星人的飞船被击落后美国士兵和美国群众团团围上去观察时,像《黑鹰降落》;当然,这样将一部电影逐个情节或镜头同其他电影进行对比是牵强附会并且片面的。因为每部电影都可能有着外壳上的相似,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世界大战》里,导演似乎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太多新颖的电影元素。相似的惊慌失措,相似的世界毁灭,相似的人类大屠杀,相似的外星侵略者,包括电影的技巧运用和娱乐元素也只是重复导演的过去,这使得它和当年的《侏罗纪公园》、《大白鲨》、《E.T》等片相比,实在没有什么开拓性。

  电影的描述手法刻意的模仿了威尔思的原著小说的描述手法,原著小说的故事情节始终是以“我”发展的,而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始终未离开过“阿汤哥”,这未免有点造成以《世界大战》为名称的电影整体质量的局限性。因为从头到尾我始终没有直接地从电影里接收到“世界”这个信息,看到的全部人类也都是美国人,从台词上也只能听到“美国这个第一强国会被消灭,然后是全世界”。先撇开美国人特有的自我膨胀不说,就小说和电影的性质而言,小说中文字的组合本来就是创造人类想象力的东西,支言片语就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电影直观的画面是想象后的结果,如果没有镜头画面关于“世界”的任何提示,也就造成故事情节发展的狭隘性,《世界大战》也只能成了《外星人入侵美国》。

  为了真实,导演在塑造人物性格本来就不打算塑造出拯救地球的英雄。所以“阿汤哥”不明确有点矛盾复杂的人物性格放在这样一个商业大片里,让人觉得异常的别扭。虽然电影里的情节是说儿女和“阿汤哥”是分开住的,但是在电影里“阿汤哥”和他的儿女们确实没有撞击出什么火花,让人感觉这三个人本来就是陌生人,是被外星人逼在一起逃跑的,电影里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父女之间的微妙感情,或者是“阿汤哥”表现不够。

  突然我想到了电影里的人性,大凡优秀的灾难电影其想表达的东西里一定包含了人性,正如《世界大战》里所说的“在地球上,人是以自己为万物主宰的身份自居的”。《世界大战》里表现的人性显然没有《泰坦尼克》里那样震撼,最明显就是外星人来临时地球人惊慌失措的表现,可是这些在《独立日》和《后天》这样的电影里都展示过了,所以这里我已麻木的引起不了共鸣了,唯一亮点的恐怕只有“阿汤哥”的儿子在营救船闸门上人到船上的那段,但也是很微弱的,还有关于(蒂姆-罗宾斯)饰演的那个人物性格的混乱性,他从最初的抵抗反击到后来被外星人吸食人血的血腥场面所吓倒而惊慌失措,这里把人性的转变体现得异常脆弱。“阿汤哥”和他儿女也体现了面对困难时三种不同的人性,一是“阿汤哥”代表的有保护别人意识的人,在电影里他无微不至地保护女儿就是这一代表的体现,二是如他儿子有反抗意识的人,他儿子执意要去参加军队反击外星人就是这一类人,三是他女儿无自我保护能力的人,电影里他女儿除了尖叫别无他事可做了。可是尽管这样,电影里对展现人性的地方还是过于薄弱,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或者是导演过于喜欢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一原著小说了,在对外星人塑造的方面,电影还原了小说里描述外星人外貌的古怪造型,只是时代不停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合理性也是不断地加深分析,所以我觉得电影里的外星怪物的造型塑造让我觉得过于老土,甚至缺少真实性,对外星人的整体分析上也不具体,还有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整个过程,也缺少了情节连贯性,让人看得不知所云,最后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电影里并没有非常明确提示,幸亏我看过小说知道是细菌感染造成的,这一切可能和他电影的描述手法有关,执着于单个人物的描述手法对于展现波澜壮阔的《世界大战》来说,确实是有局限性和狭隘性,而这方面《独立日》确实是做得很好。

  此电影想表现的内涵深度只是简单的“人与万物要共处”。就为了这样简单的一个警示花了2.5亿真是浪费,它既没有明确表明外星人是为什么入侵地球,也没有明确表现外星人是如何被打败,情节如此隐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增加宗教意味的深度?电影也缺少象征性意味的镜头,不知道古怪生长的树木最后枯萎成灰的那些镜头是否含有象征性意味,如果是的话,也实在太不明显了。

  导演坚持在这部电影里极力展现出灾难来临时的黑暗面,但在结局上他的坚持却不知去了哪里,让这部电影莫名其妙地回归到了俗套的温情家庭剧,电影情节整体来说过于仓促,大概和拍摄的整个过程只有7个月有关,电影的许多情节交代的也不清楚,如儿子最后是如何回归的?外星人到底有多少?它们到底攻击了哪些地方?它们最全部死光了吗?

  最补充一下其中电影里可能是漏洞的地方,就是他们躲到前妻地下室的那段,飞机在房子上坠毁,为何他们的汽车还安然无恙,还可以畅通无阻的开出那片废墟?

(转载自DVD不完全手册)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