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管理概述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无论在制造产品的范围、企业的规模、雇佣的人数都在世界前列,中国制造的产品以质优价廉享誉世界。但从制造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而言,大部分企业还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但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甚至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饿合作伙伴。因此如何在成本管理控制领域寻求更好的方法成为制造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1. 成本管理方法手段陈旧
虽然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大部分制造企业使用品种法和分步法来核算产品成本,这些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比较适合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由于核算工作量和管理工具的关系,我国现在只有很少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大部分企业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整体情况看,约半数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40%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这些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的决策所起的作用令人怀疑。
从核算和管理手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手工管理为主,一些企业用EXCEL表和简单的独立软件来实现成本的计算,少部分企业有完善成本核算和监控体系。
2. 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工作,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员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员工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低,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基层员工的参与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3. 分工过细,成本管理的协调成本提高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会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整成本过高同时效率低下;另外由于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同时造成信息反馈难度的增加,这就可能使企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
综上所述,制造业现有的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难点
1. 准确核算难
成本的准确核算是企业进行利润计算和成本改进的基础,但很多制造企业因多种原因导致成本核算粗糙,不仅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反而起到误导作用。核算难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一是基础工作不健全所引起,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核算工作,它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库存材料和半成品的计价是否准确,间接费用的分摊是否准确,折旧计提是否准确,工资的核算是否合理等。其次是核算工作量的问题。一个企业一般都会存在大量的产品品种和规格,这些品种规格也不断地改进和更新形成新的产品,成本核算人员要准确核算每一种规格的产品就需要与生产有关的各部门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同时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再次是难以找到相对准确的间接费用分摊标准,分摊标准的不准,成本核算也会存在很大误差。最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时效性难以解决,大量的数据只有在会计期末才能得到统计和汇总,产品成本是滞后的。
2. 成本控制难
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成本分析,最终结果是为了能够有效指导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控制成本的发生。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产品生产、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分属不同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办法,若部门间不能有效合作将很难对成本进行控制。成本控制包括材料控制和人工费用控制等多方面如在生产过程要对领料进行监控,除成本核算部门会同技术生产部门给出产品的合理定额外,在领料申请、实际领料阶段就必须依照定额进行监控,及时对超额领料进行特殊处理,提出特殊报告,并在考核中加以体现。若没有集成的信息系统,这种成本管理工程很难实施,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导致最终产品成本超过管理当局的预期。
3. 成本预测难
在目前按订单生产的模式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如何及时对订单的毛利情况进行分析是确定是否接单的关键。传统成本核算几乎无法做到准确的成本预测,订单产品的结构变化和材料价格的变动使得手工计算的过程非常复杂,不能及时出具相应的预测报表,给是否接单和生产新产品的决策带来困难。
4. 分析改善难
由于成本核算的粗糙和滞后,成本分析难以得出成本偏离目标的真正原因,无法为降低成本和改善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特别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将大量的间接费用在会计期末通过某种条件来分摊,这种分摊不仅导致成本结果的滞后性,也掩盖了大量的成本信息。
制造业成本管理解决方案框架
1. 成本预测
作为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何准确及时地进行成本预测是每一个经营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能高效地得到所需成本信息,可以利用现有的和历史产品成本构成项目和当前价格信息,经加工后系统自动计算出模拟的订单产品或新产品成本信息和毛利情况,供领导决策参考。同时成本预测的结果也可为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
2.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也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由于制造企业生产的特性和管理要求的差异,其成本核算模式也不同。传统的品种法和分步法虽然简单,但不能提供及时和明细的信息,也无法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监控。分批法能提供比较明细的按批别计算的产品成本,但在手工条件下,计算过程复杂,工作量大,无法摆脱成本信息滞后和无法监控的弱点。
通过有效的成本信息系统,可以解决成本核算问题。成本信息系统可以从相应的物流系统、财务系统、固定资产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取得构成成本的数据,经过系统的自动计算不仅可以快速实现各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也能实现手工计算难以实现的标准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多种方法计算的对比寻求合理的成本解决方案。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将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选择空间。
3.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有多种方式。通过企业管理的各种配套措施可以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一种是通过制定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在领料软件系统自动计算来判断是否超过限额来进行控制,对超限额部分要求进行特殊的审批流程,同时出具相应的报告。若企业同时运行了新中大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可随时监控生产的进度,及时发现生产中成本偏离标准的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在启用标准成本的情况下,软件将随时揭示价差和量差,为成本控制提供更为细致的信息。
4.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核算的目的之一,其分析结果将成为成本持续改善提供有效途径。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多角度的成本分析。
在财务成本管理系统,提供了数十种成本分析报表,包括了本量利分析、成本中心的考核报表、标准成本分析、成本结构分析、成本趋势分析、废品成本分析等。
在新中大生产成本管理系统中,提供了吸收成本明细报表、吸收成本月报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表等,从量差的角度揭示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发生情况。
应用模式
1. 成本核算模式
若企业要实现快速准确的成本核算,但目前尚不具备实施生产管理系统的条件或不准备实施生产管理系统,则通过配置新中大的财务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目标。
通过这些模块组合,可以方便地运用传统的分步法、品种法、分批法在月末快速计算出各种最终财务成本和中间产品成本,出具各种制造成本分析报表。大大降低财务人员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成本数据的准确性。若企业具有比较完善的定额成本,也可能通过定额设置来达到控制生产领料的目的。
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核算问题,但其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无法避免大量间接费用的月末分摊,也无法解决成本的实时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合单步骤的大量生产,以及不需要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和大批生产。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对每种产品设置各自的对象产出单来归集产品所耗费的料、工、费。软件对间接费用和月末在制品、产成品的成本分配能自动按照设定的分配方法实现分配,自动出具各种产品成本报表、月末在制品报表以及各种分析报表。
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批法就是按照产品的批别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或按订单生产的企业。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对每个订单(批别)设置对象产出单来归集产品所耗费的料、工、费。软件对间接费用和月末在制品、产成品的成本分配能自动按照设定的分配方法实现分配,自动出具各种产品成本报表、月末在制品报表以及各种分析报表。
分步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是按照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适合连续加工但需计算中间半成品成本的企业。在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中,可以按步骤设定成本计算对象,并按工序设定成本计算流程,对中间半成品成本可以根据是否入库来分类核算管理。需入库的中间制品在下道工序领用时要办理仓库领用手续,对不入库的中间产品,成本系统本身可设定中间产品的领用,既满足核算需要同时又简化了手续。对分步法核算的各种产品都可以进行彻底的成本还原。
2. 标准成本模式
在新中大的财务成本管理系统中融合了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在维护成本结构的同时若维护标准成本资料,系统将在成本计算后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得到相应的价差和量差。实现这种标准成本的模式比较简单,不依赖实施周期长难度大的生产系统。这种标准成本的实现方式可以财务部门为主,协调简单,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大。但也同时存在时效性差的弱点。
3. 动态成本模式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严格意义上讲动态成本应该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也就是按当前市场的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工费成本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成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按单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动态核算分析。
其构成应该以成本构成要素的行情变化登记为基础,以动态成本核算为核心,支持是否接单的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成本监控。
从现在企业的各种实践与管理信息化的支持力来看,动态成本将是越来越适用于各类制造企业,必将为各类制造企业所采用。
4. 作业成本(ABC)模式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的作业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新中大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定义作业类型,录入作业单据来归集各种作业量和作业成本。作业成本采用以作业为基础的两步制分配程序,先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中心归集的作业成本费用按照成本对象对资源的耗用情况将其分配给成本对象。
5. 全面监控模式(结合生产系统)
新中大生产管理系统制造成本管理软件主要是按照现代优秀企业成本管理的一般模式,提供对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支持。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在西方现代企业会计中被广泛采用,它通过对生产成本管理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各级部门的利益冲突关键所在,通过协调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运用生产管理系统生产成本管理模块将使得企业建立的物料清单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物流,工作流,还体现了价值流和增值流。BOM除了可用来办理定单备料和收发,MRP计划展开,车间派工及负荷配置之外,还能利用它进行自底向上的成本累加,体现了产品的增值过程;同时成本核算所需数据直接来自生产管理中反馈的作业数据,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它与新中大财务系统中的成本管理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财务系统中的成本管理适用的范围更广泛,比如非制造业或不购买生产管理系统的用户也可应用,其次,新中大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成本管理更加符合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也可以从生产管理中集成取得作业数据。而生产管理系统系统中生产成本管理只适用于购买了生产管理系统系统的用户,采用标准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它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进行事先控制而得以避免成本核算上的不少差异、提供成本编辑、成本累计,支持当前惩办和标准成本的转化、提供模拟成本计算和所定义会计期进行成本计算的功能,这些功能将实现在制品吸收成本计算、废品计算、完工定单的标准成本计算和成本差异计算转账到总账系统。
制造成本管理系统需要完成以下功能:系统数据的设置、物料主文件的维护、标准成本维护、成本计算及各种成本报表的查询,包括吸收成本报表,标准成本差异报表、废品成本报表及工作中心实际工作情况表,并且提供与新中大财务管理系统总账的凭证转换的功能。模块配置: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包括生产成本管理和车间作业控制)+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即完整的ERP系统。
这种模式能随时监控生产过程,产品完工的同时即能得到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采集的数据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完整,财务人员核算工作量很小。
但这种模式严重依赖生产管理系统,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和领导支持。生产管理系统实施难度较大,周期长(必须实施车间作业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