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的余音绕梁

互联网 | 编辑: 席文燕 2008-03-05 00:30:00转载

看着现在的侯孝贤,再看当年的《悲情城市》,总隐隐有些心疼的感觉。我不是说《最好的时光》不好,也不是说《咖啡时光》看不下去,更非说舒淇的影后拿得不值。但对照当年的他,现时的侯孝贤似乎越来越注重形式,为了怀旧而怀旧,而遗忘了真正打动人内心的该是什么。 常常

看着现在的侯孝贤,再看当年的《悲情城市》,总隐隐有些心疼的感觉。我不是说《最好的时光》不好,也不是说《咖啡时光》看不下去,更非说舒淇的影后拿得不值。但对照当年的他,现时的侯孝贤似乎越来越注重形式,为了怀旧而怀旧,而遗忘了真正打动人内心的该是什么。

常常有人问我,一个好电影该注重什么?画面?音乐?故事?演技?若真要排个座次,似乎真的很难。《花样年华》有上佳的演员和唯美暧昧的镜头,可如果你用DVD中附带的纯音乐音轨再看一次,感觉却又大大的不同。有好画面却没有好故事的电影有很多,反之亦然。也许这就是电影,一切不可分,一切不可离。

所以当过去十八年,再来回首《悲情城市》的时候,总会感觉到种种滋味,像是尘封多年,再度涌上心头。

强烈的时代烙印、鲜明的侯孝贤叙事风格、青嫩的梁朝伟、老辣的陈松勇……等等,《悲情城市》包含的很多很多,不一而足。

而除开那些已被很多人写过的故事与内涵,例如台湾人与外省人的对抗、日本与中国的仇恨、一个家庭在大环境下的变动与随波逐流、二二八事件的侧写,仅仅是只谈音乐,也足可好好的写上《悲情城市》一笔。

第一次接触《悲情城市》的原声是在老创家中,当时很惊奇老创拿来做示范碟,后来自己仔细一听才被深深感触。深思者的两位艺术家很厉害,仅仅七首音乐,却不同于某些电影动辄数十首,用数量压人;这七首原声各有所指,其中多数皆是上等之作。

好的电影音乐厉害就在这点:当你听到这段音乐,便能回响起电影的镜头,然后自我带入,在脑海中勾画影响,独自陶醉;而《悲情城市》的原声可谓毫不逊色的做到这一点。

第一首《A city of Sadness》自然是点题之作。开篇是纷纷缭绕的敲击乐,渐进之后带入各种乐器,最终融合在一起,时而高亢奋进,时而温婉低吟。而游离在音乐内外的,却是一股既激烈又悲壮的感觉。台湾是个小岛,而大海包围着他,《悲情城市》中出现得最多的长镜头,却也给了这些包含了无尽故事的大海。伴随着大海蓝景的,则常常是这首《A city of Sadness》。在长达7分40秒的原声中,深思者给了听众一个壮阔的景象,即使你没有看过电影,也能深深的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第三首《Theme Of Bunsei》,即片中梁朝伟所饰演的文清。这个角色在片中是一切动荡历史的见证人,也同样代表着电影的记忆。文清是一个聋哑人,他只能把所有的事情写下来,而这本身就是足够让人同情的悲剧。文清并不消极,所以《Theme Of Bunsei》虽然采用了钢琴和小提琴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旋律却依然不时的高亢,犹如文清在电影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在这首《Theme Of Bunsei》里听不到任何合成乐器的声音,深思者用了他们拿手的钢琴与弦乐。将这首歌不断反复,你亦察觉不到哪里开始,哪里结束,犹如历史一般。

这两首原声构成了《悲情城市》最主要的听觉元素,至始至终贯穿在影片当中。其余5首在大致上的音乐元素皆来源于这两首,因此不一一细表。

国人大都看过《霸王别姬》,却不一定知道有这么一部同样题材的《悲情城市》。也有人说《悲情城市》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也有人不同意;这些都不重要。好的电影犹如埋藏在沙漠中的珍宝,纵使再深再不为所闻,多年之后当沙砾徐徐褪去时,它依然能散发耀眼的光芒。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