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出版走向深水区

互联网 | 编辑: 李月松 2008-03-14 00:30:00转载-投稿

如果说2007年以前,“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业面临网络冲击的一个模糊的目标或似是而非的概念,那么,2007年就是真正的“数字出版年”。这一年,数字出版可谓风生水起,出版行业推进数字出版的积极性高涨。

如果说2007年以前,“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业面临网络冲击的一个模糊的目标或似是而非的概念,那么,2007年就是真正的“数字出版年”。这一年,数字出版可谓风生水起,出版行业推进数字出版的积极性高涨。
2007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期,数字期刊和电子图书处于稳定发展期,新兴的手机数字出版由于移动运营商和SP的大力推广而处于井喷发展前期。
此外,2007年图书搜索的出现,给传统图书营销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展望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手机普及率的继续提高,手机数字出版市场将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而互联网互动杂志则因为盈利模式尚不明确而遭遇了寒冬,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行业调整期,探索与传统出版社甚至是传统企业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篇
“数字出版”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的推动,主角都是技术提供商。国内比较著名的有方正阿帕比、万方数据、超星、书生等。这些公司也是我国早期数字出版市场的培育者。在全球网络化形势早期,政府部门还没有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孕育者和引导者。2005年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标志性的事件是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产业快速的发展让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层认识到,传统出版业面临这着数字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甚至影响到行业的生死存亡。也因此数字出版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
2006年11月,新闻出版署举办的数字出版年会在香山召开,此次年会全面讨论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问题。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年会反映了政府部门对待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并予以政策上的推动。和2006年相比,2007年最显著的变化是政府部门更加积极,针对数字出版的导向力更加强烈,除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年会外,在与数字期刊、数字报、手机书、web2.0、版权等议题相关的场合,都能见到政府官员的身影。

厂商篇

1、上游内容提供商涉水深入
2007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版内容越来越重要,而如何获得优质的内容成为出版机构竞争的重点。几乎所有的内容提供商都认识到,谁的内容资源更丰富,整合能力更强大,谁就能控制市场。由此,出版机构也加快了产品和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步伐。
例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专门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山西出版集团专门成立电子书出版中心,9月1日,该集团与方正阿帕比公司在北京就数字出版签约合作;四川出版集团在2006年成立的数字出版部门基础上,集中对成员单位的电子文档、数字版权、销售渠道、法律事务等各种相关资源予以统一管理和调配,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型出版集团推进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思路。同时,集团报刊的数字化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山东出版集团启动信息化建设,第二批出版管理系统开始运转。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电子书,既有名牌大社,也有一批中小规模的出版社。这无疑是内容出版商崛起、全面开展内容资源数字化的有力信号。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传统出版机构对于数字出版的新思维、新视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7年5月30日,“方正数字出版产业峰会”在北大百年讲堂召开。此次产业峰会是方正集团连续主办的第五届年会。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届峰会出版机构参与单位数量和质量都创下了历史记录。此间媒体评论,各家出版机构参与峰会的踊跃程度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方正数字出版峰会”是目前数字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被认为是数字出版市场的风向标。此外,很多有实力的出版社还纷纷邀请数字出版领域的专家来社演讲、报告,给干部、职工洗脑。

2、中游技术提供商深耕数字出版
2007年,技术提供商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将纸质图书数字化形成的电子书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渐渐发现,传统纸书的读者群体与网络阅读的受众群体其实并无太多交集”,方正阿帕比在线事业部总经理周登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业者的认可。这也让技术提供商加大了向新的路径探索的步伐。

长期以来,在数字出版领域,以方正为代表的技术提供商将定位牢牢地确立为“技术提供商”,以期自身在产业链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上游内容商数字化意识和思路有待于梳理,以及下游数字图书馆市场的旺盛需求,部分技术提供商开始有限探索内容创新模式。

从2006年开始,以Web2.0模式为标志的互动图书原创平台(UGC)开始崛起。中文在线收购了17k原创文学网,书生推出2.0版,并以社区的形式力推原创作品。加上已有的起点中文、幻剑书盟、红袖添香及几大门户的读书频道,可谓竞争激烈。有些互联网文学阅读门户收入原创作品甚至达2万部以上。

尽管产量丰富,但“草根”与传统出版之间仍存在着一道鸿沟,而技术提供商深度参与内容资源建设很容易导致其与出版机构的对立。这方面,方正一直低调地奉行了技术提供商的定位,深耕数字出版技术,坚持走营销联盟路线。2007年底,方正发布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显示了其利用最新数字出版技术与出版社深入合作的决心。

3、下游网络书店红红火火
网络书店模式近年来一直发展稳定,较大的网络书店如当当、卓越、淘宝等,早已国内闻名,在读者中很有声誉。专业型的网络书店也不断涌现,上海发行集团、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等大型发行极端纷纷建立销售网站。

伴随着网络书店的发展,网络书店的销售码洋也日益高涨。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的网络销售都已经超过销售总码洋的6%。据说,北京科技出版社约有5%的销售码洋都是通过网站、BBS、博客等网络平台销售出去的。2007年网络书店的销售码洋快速增长,民间渠道的统计高达30%以上的增长。

产品篇
1、 数字图书馆:市场进入细分

截止到2007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用户超过3000家,主要集中于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市场。据统计,全国数字图书馆市场,80%以上被方正、书生、超星所占有,主流数字图书馆市场区域饱和。目前,中小学以及机构数字图书馆市场成为各家厂商的角逐的重点,已经有400多所中小学使用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此外,清华同方在2002年建立的CMDL,也在该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目前,数字图书馆市场呈现市场细分的趋势,除教育领域外,各类政府、行业、企业、社团组织等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2、 电子书:全球第一大单语种数据库
“2007方正数字出版产业峰会”上,方正宣布第30万种电子书诞生,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单语种电子书数据库。此后,2007年电子书的增长更为迅猛,仅07年上半年发行的电子书数量就已经超过了06年全年的总和。据业内人士预测,07年的全国的电子书总量将突破40万种。
随着方正阿帕比针对出版社自主出版的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在出版社的进一步推广,预计将会有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加快数字出版转型的进程,真正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这势必会让电子书产业形成更加良性的产业链条,从而获得更加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3、 电子杂志:冰火两界,期待无限
从2005年到2007年,电子杂志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成为风险投资商的宠儿。曾有数据显示,2007年电子杂志用户将达6000万,到2010年有望突破1亿。但这一年电子杂志业领头羊Xplus传出二次裁员,Zcom、Digibook也景气不佳,赢利无期,让人不禁怀疑电子杂志是否真的风光无限。而网络巨头新浪推出电子杂志频道,又让人琢磨,电子杂志的真金白银是否藏在一个未知的角落。与大众类电子杂志不同,专业电子杂志却一直稳定发展。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知网、维普资讯三家专业数字期刊的销售数额早已过千万,有的已经上亿元。但普遍的观点依然是:新兴的电子杂志在多媒体表现形式上,在音乐集成、flash动态显示和图形化界面、高清晰度等技术方面对专业期刊是一个超越,将有可能引领未来数字杂志的技术潮流。
4、 数字报纸:发展迅猛
早在200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概念,并在2006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进入2006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报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急剧滑坡的趋势。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新媒体变局,成为传统报业头号难题,数字报纸业务应运而生。
相比电子书,数字报纸的出现虽然晚了四、五年,但其发展速度却十分快速和迅猛。由于其媒体的特性,以及较出版社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使得全国大部分主流报社在数字报纸出现的一年多时间内加入了数字报纸出版行列。
作为报社传统出版系统市场的垄断者,方正在数字报纸业务的竞争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虽然其间有较为强劲的竞争对手Xplus争抢了部分市场,但由于Xplus本身的技术缺陷以及盈利模式的缺乏,在2007年年底Xplus便开始丧失客户,后续发展呈现明显的颓势。而方正在这个市场上则一路凯歌。2007年12月17日,方正爱读爱看网(www.idoican.com.cn)上第200份数字报——南京日报正式上线。南京日报也成为签约采用方正数字报刊技术的第450份报刊。
同时,许多报社对数字报纸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广州日报大洋网凭借广州日报数字报纸整合视频、音频、动画、互动等全媒体数字内容的特点,为读者提供良好阅读体验的同时,开展了全新的数字报纸广告增值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温州日报、健康报等发挥各自的特点分别面向全球温州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数字报纸的有偿发行业务,为读者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发行阅读服务,开创了中国报业绿色数字发行的先河!

 

5、 手机书:“吃螃蟹”之举
2007年是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第20个年头,截止到2007年6月,中国手机用户首次突破5亿大关,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4430万,这无疑让手机终端企业、手机芯片商、手机操作系统商、运营商手机定制机构、手机WAP网站、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商、手机应用服务提供商有看到了手机应用就是手机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领域,蕴含商机无限。

对于数字出版而言,手机的商机无疑是个利好,手机阅读业务应运而生。2007年以前,手机阅读基本属于彩信SP业务,多以资讯形式出现,比如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业集团的手机报移动增殖业务。2007年移动出版的亮点则是手机书。当年,方正全面进入移动出版领域,在开发基于智能平台手机嵌入式阅读软件后,首先开发出支持MTK非智能平台手机的嵌入式阅读软件,并成为首家进入手机书领域的厂商。2008年1月,方正联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以及手机厂商多普达公司推出手机书业务,被认为是“吃螃蟹”之举。

6、 图书搜索
2007年3月,谷歌图书搜索项目上线。一个月后,另一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也推出图书搜索业务。从促进图书销售角度,图书搜索起到的效果十分明显,据国外一些出版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谷歌的图书搜索能帮助大众类图书提高约20%的销售额。然而,图书搜索“内容免费广告收费”的盈利模式与出版社“内容赚钱”的商业模式相悖,加之搜索引擎在版权问题上“无心为恶却恶贯满盈”的表现,引来了出版界集体的抵制,甚至“民族文化”层面的声讨。

技术篇
1、 阅读软件

目前,国内数字图书市场主流的阅读软件有方正Apabi Reader、Adobe Acrobat Reader、超星SSreader等。目前,这些阅读软件主要针对自身的电子介质的阅读用户。从应用面上看,主流电子文档格式依然是Adobe Acrobat Reader PDF格式,其市场占有率相当高。而在2007年,Apabi格式也可圈可点,被大量下载用于图书阅读和数字报阅读。

2、 DRM
在2006年之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主要应用于电子图书领域。经典产品是方正自己独立开发的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国内目前还没有此类技术产品。与国际上某些IT巨头的同类产品相比,Apabi DRM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直到2007年,在图书出版领域,Apabi DRM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DRM技术在2006年以后就不再局限于电子书领域,而是扩展到流媒体、图像、电子文档和移动通讯领域中。国内外几家巨头在各种领域的DRM上都有成功的商业应用。其中,流媒体DRM和移动DRM技术成为2007年的焦点。Apple公司的iTunes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网上付费音乐下载项目,是著名的DRM成功案例。其FairPlay系统是苹果公司自主开发的数 字音乐版权保护系统。FairPlay系统可说是当今占统治地位的数字音乐DRM版权管理系统。但是2007年,包括Apple在内的众多在线音乐销售网站先后放弃了DRM保护。


值得期待的是移动DRM。 2006年以来,中国移动DRM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达到1000万元,同比增长333%,用户规模达到750万人。其增长势头在2007年更加强劲,移动DRM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业务研究的热点之一。

3、 POD
POD(按需出版)曾被预言为将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发行模式的技术之一。在2007年,按需印刷悄然走近。商务印书馆、中国标准出版社、石油出版社、冶金出版社、气象出版社等都在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对按需出版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不俗进展。
目前国外的POD设备主要有施乐公司的Docutech、HP公司的INDIGO、IBM公司的In-foprint、日本的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O和圣•路易斯公司的“图书生产者1号”,国内最著名的有方正印捷POD系统。它们的印刷速度为每分钟几百页,完成一本书的印刷、装订和切边仅需5至15分钟。
按需出版对于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成本的降低以及许可问题的解决,其前途值得期待。

4、 阅读器
2007年,阅读器领域最重要的事件是亚马逊推出电子阅读器,据说有Google的参与。在国际上,电子书阅读器开发商著名的有日本的索尼、荷兰飞利浦、美国的e-ink和日本松下。而在国内,电子书阅读器开发商则有方正科技、南开津科、广州金蟾、广州博朗。这些厂商在2007年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很多厂商该业务是否还继续还很难说。
与阅读器功能接近的还有电子纸,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另一项新应用,就是电子纸产品的不断问世。目前最成熟的产品当属日本富士通公司研发的“电子纸”,厚度仅为0.1毫米,可适度折叠、卷曲,具有图像记忆功能、彩色,一改以往对比度低、只能 显示黑白文字等缺陷。各传媒巨头普遍认为,“电子纸”在节约印刷成本、环境保护、缩短新闻发布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专业的电子纸、电子阅读器因价格昂贵、携带不便,一直不被人们所看好。不过,当亚马逊“Kindle”阅读器于2007年11月20日推出时,一时吸引万千目光聚焦其身,人们期待它能像IPOD拯救唱片业一样,改变并拯救日渐萎缩的传统出版业。

问题篇

1、法律依然滞后
2007年,数字出版行业较为令人关注的是版权纠件。因为法律环境的滞后,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已久,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七位知名作家状告书生” 和的“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 都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数字版权问题也成为了业界的焦点话题。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逐步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在数字版权以及互联网版权方面的权益。
我国对于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只有两部,一部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00年颁布的 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另一部是2002年新闻出版署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来说,可谓“年代久远”。 由于技术发展在前,关于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产业链上包括作者、出版单位等都了解较少,作者和发行单位之间缺乏授权的畅通平台,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畅通的版权授权途径,使得初期培育了市场的技术支持商地位尴尬,某种程度上,这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技术标准统一难
技术标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新闻出版署的官员也经常提及。2007年,该问题虽然不是热点,却依然是业界数字出版专业人士讨论较多的话题。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 CAJ,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可能是阅读器市场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人建议,新闻出版署理应设立数字出版标准化组织,和厂商共同努力,制定通用数字内容标准。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