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上出现的特劳特竞争战略咨询公司邓德隆和火华强的分析文章“‘中搜’还有机会吗?”,中搜首席运营官陈波近日给出了一个书面答复。以下是答复全文:
邓德隆和火华强两位先生,首先感谢你们对中搜的关注。你们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中搜和中国的搜索引擎行业都是很有帮助的。我对你们的观点有赞同也有反对,讲出来向你们请教,也和其他互联网同仁商榷。
1. 对你们提到的第一个技术崇拜的误区,我基本上是不赞同的。你们所说的赢取用户的思路我认同,但小公司和大公司之间的竞争,我认为主要是靠创新。用创新的技术给用户提供独特的功能,是小公司的致胜秘诀。而大公司靠复制小公司的创新来保持垄断地位也不是必然的。对此,《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书有很好的阐述。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新公司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的原因。
中搜的品牌在一个提升的过程中,这是每一个创业公司必须经历的。至于流量,Alexa数据是非常偏颇的。看Alexa中文网站排名戏剧性的变化,比如搜狗,我们可以认为,要么Alexa的排名方法不科学,不断变化;要么中文网站针对Alexa的作弊非常严重。其实,Alexa的统计采样有致命缺陷,各个公司只要合理或作弊地推广安装Alexa,就可以把与自己相关的样本增加,以此来提高排名。
美国有个故事说,有人晚上在野外找钥匙,明知道是掉在了西边,可因为只有东边有灯,于是就在东边找。Alexa的数据明显有问题,可因为没有其他数据,于是很多人没有限定地使用它。我们认为,Alexa只对有限定的定性分析有帮助。而对中搜,它恰恰不适用,因为中搜流量的一个重要来源——网络猪,因为有自带的浏览器,是不在Alexa统计之内的。
2. 你们提到的第二个误区:产品融和,我觉得不是那样的绝对。门户的融会和搜索引擎的专注,都曾创造了伟大的公司,中国和国外都一样。就像专注不是钻牛角尖一样,融合也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我们认为网络猪是搜索引擎的延伸和发展,是把搜索引擎的一部分前处理和后处理包含进去了,是下一代搜索引擎,个性化信息门户。
讲融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贯宣称专注的Google已经进入了很多领域,比如Email,IM和硬盘搜索。我们大胆地认为,Google研发浏览器是迟早的事。而中国和美国互联网的新一轮并购狂潮,也完全是围绕融和来的。
我非常赞同你们有关用户心智的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和市场策略的确是中搜的努力方向。你们不妨试一试新上线的网络猪4.0(http://pig.zhongsou.com),看看在赢取用户心智上有没有提高。
3. 至于“中搜”的品牌,你们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许没有那么至关重要吧。中搜的品牌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我们不认为它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误区。中国搜索和美国在线(AOL)是同一个类型的公司名称;以中国开头的成功公司很多,如中石化,中国移动;在互联网上有中华学习网,中国化工网,中国博客网(blogcn)等。品牌和域名可以帮助公司节省市场费用,但和公司的成功与否关系不大。你们也许不知道携程和金融界的域名,但这不妨碍他们在美国上市;你们也许会嫌盛大的名字没有特征,但这不妨碍它收购新浪;而中华网和它的china.com的域名,却不能挽救其江河日下的命运。
中代表我们的民族情结,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有人随便“一搜”,有人“狐”搜(开个玩笑),我们是中规中矩的中国人的搜索引擎。我个人很喜欢“百度”的名字,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中搜也可以成为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
我想说,由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和互联网发展程度的差距,象百度这样的中国公司有了靠复制美国模式成功的可能,但创新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成功的主旋律。比如网易、盛大和腾讯,在美国是没有类似成功案例的,连新浪、搜狐们也和他们的美国伙伴很不一样。而许多直接照搬美国模式的公司在中国并不是十分成功,比如当当,比如e趣。
希望你们在分析中国互联网公司误区的时候,也能为他们的创新喝彩。中国早晚要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互联网也许会早走一步。最后,欢迎你们来中搜考察,面对面的交流。再次感谢二位对中搜的关心和你们中肯的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