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反击 NVIDIA整合芯片组MCP78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张杨 2008-06-12 00:30:00原创 返回原文

不少厂商的MCP78主板已经正式上市,相对之前的整合芯片组,它具备了怎样的新特性?它的游戏性能是否会有所提升?带着这些疑问,这次我们PChome Explorer Works评测室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NVIDIA 八年整合之路

开创整合霸业

七年前的整合市场,NVIDIA发布了第一款整合芯片组产品——nForce IGP。通过拼接双通道DDR技术以及被整合的GeForce2 MX核心,使这款整合芯片组改变了当时整合市场的高价格低性能的缺点,这也意味着NVIDIA的这款整合芯片组将带来一次整合革命。但月有阴晴圆缺,虽然这在当时是一款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整合芯片组,但由于NVIDIA没有把握好产品有利的上市时机,以及有效的控制好新产品的技术成本(当时规格相当高,只是价格非常昂贵,没有被主流市场接受),最终导致这款产品低迷淡出。今天,NVIDIA的8系列整合芯片组终于亮相,MCP78来了!

与显卡同步是惯用手法

但不要忘了半导体产业一个大家公认的原则:集成度越高,成本就越低,成本直接和最终消费者关心的售价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NVIDIA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错误而一蹶不振,重新举起整合的大旗——nForce2 IGP,看来是铁了心的要和整合“干一场”硬仗。而这一次,可以说NVIDIA是凭借在图形领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独立的nForce2同步发布的nForce2 IGP芯片组,板载集成了相当于GeForce4 MX440级别的性能受到了许多消费这的欢迎,一炮打火了的当年的整合之战。

闭关修炼,野心依旧

然而,NVIDIA发现整合之路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好走。他们开始发现,多数DIY玩家通常绝对不把集成芯片组主板列入考虑之列,“性能低、功能少、扩展性差”甚至已经形成了把集成显卡芯片组的主板直接当作是低端主板的思维。所以,在此之后的nForce3时代,NVIDIA出于各种详细的考虑,没有推出类似对应的集成芯片组,虽说有些遗憾,但确实也缺少真正让他们在集成芯片组市场做投入的动力,直到nForce4时代的到来。

已经沉默了够久

在沉默了三年后,NVIDIA推出集成了类似6200级别显卡的代号为的C51芯片组。作为业界的图形巨头,NVIDIA介入芯片组市场早已经是司空见惯,凭借在芯片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NVIDIA在这块市场有所作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从他们的角度考虑,虽然DIY都“看不上”整合芯片,但其吃掉了最大显卡市占,集成图形市场这块更大的蛋糕,能给他们真正带来大面积的收益,所以不断介入这块市场那就非常自然了,也正一步一步的让我们看见了整合主板即将到来的辉煌。

顺势应潮,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到了2007年,可以说是全民高清的一年,NVIDIA也顺便把整合主板的发展方向引入了视频方面,即推出了MCP68。但MCP68从被大家认知到逐步成为一款市场主流的整合芯片组的过程,你会对它赋予如何的评价呢?也许在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的同时,也会很多玩家很多媒体的意见会与你存在不同的方向。但这里我比较客观的认为,MCP68并不具备革命性产品的种种特性,正如我标题所提到的它只能算是NVIDIA顺势应潮之举,在整合芯片组领域上开创了高清处理的先河,凭借参数设置的完整,让整合主板的输出接口更为的丰富罢了。

挖掘潜力不大 不得不出新产品

MCP68相对前作,更大程度上是在于高清性能(PureVideo技术)方面的提升,而其它方面的热性提升幅度并不是很大,总的来说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而至于价格,相信MCP68也就更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惊喜了。与此同时,参数上阉割较大的MCP73芯片组,它在市场上也有不少的负面反响,这也是影响MCP68芯片组的重要因素之一。但NVIDIA此时有着重新证明自己的迫切需要,所以它就需要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去实施这样的计划。新品的涌现也刚好因应了这样的客观需求,因此新MCP78的诞生,也就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MCP78芯片组构架及分类

NVIDIA总是以操作显卡的习惯来操作芯片组,这也是影响NVIDIA芯片组频频升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这次MCP78只是作为NVIDIA内部的研发代号,现在NVIDIA已经开始将整合芯片组采用独立显卡的命名方式了。如GeForce 8300/8200,这对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因为如今购买NVIDIA的整合主板,就相当于买了一款性能相当独立的显卡,因此重新的命名只是为了能更主观的被我们所接收。

从发布的GeForce 8200构架图中我们可以值得欣慰的是,基础性能方面的完整PCI-E 16X显示带宽和PureVideo HD高清处理技术解码输出功能并没有省略掉。在此基础上,MCP78系列还新增了对DX10特性、支持PCI-E X16 2.0规范和HyperTransport 3.0总线技术以及最新的“Hybrid SLI”(混合SLI)技术,它能够将整合芯片组和独立显卡联合成SLI双卡系统,有效提升中低端系统平台的显示性能,以及平台显示系统搭配的灵活性。客观地说,完整搭载这样的一款整合显示芯片,其性能相当于达到独立显卡范畴下的8400系列产品的级别了。

同时按照以往的惯例,此次亮相的MCP78系列芯片组同样细分了不同的版本,包括MCP78 U、MCP78 S二大类基于不同定位类型的产品。此外,MCP78还拥有二款不附带整合显卡输出接口的芯片组,分别是MCP78 H、MCP78 D。MCP78 H与MCP78 D最大的不同是,MCP78 H仍旧具备GeForce 8200显示核心,但屏蔽了显示核心的输出接口,不过它却可以支持Hybrid SLI技术,因此当你使用独立显卡的时候,就可以让集成的显卡工作起来,配合独立显卡工作,提高性能。因此可以说MCP78 H主要是一款为用户提供较为廉价的SLI技术产品,至于MCP78 D,它不仅没有显示输出接口,显示核心也被省去,显然它是一款主要面向独立显卡用户的低端产品。

▲ MCP78 U GPU-Z读取信息,从读取信息上我们看到核心显示为NVIDIA GeForce 9200。这是由于MCP78U原计划叫作GeForce 9200,使之看起来要比MCP78S GeForce 8200高一个档次和等级,但实际上二者在规格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前者性能略高。现在,NVIDIA终于确定了更加理智的命名方式,将MCP78U和MCP78S都放在更合适的GeForce 8系列家族里。

更加细致地说,MCP78 U作为最高版本的产品,拥有相对完整的参数特性,而MCP78 S则在它的技术上,核心频率有所降低,并在特性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而MCP78 D虽然是一款不带整合芯片组的产品,混合SLI技术对于不少普通玩家来说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不过它还是确确实实给予了新的NVIDIA整合芯片组以更充足的卖点,以及更丰富的DIY特性。所以最后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这次MCP78系列芯片组主要面向消费市场的包括MCP78S和MCP78U这二款产品。并且依照以往NVIDIA整合芯片组的市场表现来看,我们也可以预估到MCP78S芯片组拥有更为出色的性价比,会更受用户的欢迎。

OK,关于芯片组的一些特性笔者简单的已经进行了一次概括,而作为本次MCP78芯片组的卖点——Hybrid SLI,俨然已经成为2008年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我们之前已经在许多NVIDIA产品中进行过简析,但是通过大多数用户反应出的问题来看,仍然有很多用户对它存在一定的模糊和不解,借助此次对MCP78的评测下面笔者将再次进行一个相信的介绍。

整合不在是单打独斗 Hybrid SLI带来惊喜

有不少网友反应,他们认为Hybrid SLI技术就是通过主板所板载的GPU与独立GPU的之间组合后双卡协同工作达成性能上的提升。没错,但实际上它也只是Hybrid SLI技术核心内容的其中一方面而已。Hybrid SLI拥有二大核心技术——Hybrid Boost(GeForce 加速)和Hybrid Power(混合动力),二者合一才能真正称之为完整的Hybrid SLI。

HybridPower技术(混合动力技术):

HybridPower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图形芯片处于何种工作状态,高性能状态下——板载的GPU与独立显卡(有特殊要求)GPU芯片组成SLI,同时运行提高3D性能以便满足用户对3D运算游戏或是计算的需求。低功耗状态下——平台完全关闭独立显卡,使其达到完全断电不工作,仅仅依靠板载GPU来处理普通的日常办公或是娱乐,大大降低功耗。
▲注:Hybrid SLI 只支持单DVI输出,最高分辨率仅为1920X1200,并且只能是从主板的视频输出口输出数字显示信号。

GeForce Boost技术(GeForce加速技术):

GeForce Boost技术(GeForce加速技术):使用NVIDIA板载的GPU来加速NVIDIA独立显卡的GPU,能得到性能上的普遍提升约为30%~40%左右。
▲注:目前两种Hybrid SLI的转换要手动完成,在未来的驱动升级里或许可以变成全自动。

Hybrid Boost是指独立GPU和板载GPU之间进行协同工作以便达到提升性能。而Hybrid Power则相反,它是指板载GPU和独立GPU之间切换工作,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在运行某些轻载图形处理时只单独的运行板载GPU,而此时的独立GPU会自动切换到关闭状态。而当用户运行某些负载较高的图形处理时,那此时独立的GPU将打开,对画面进行渲染。这样的互相切换工作能达到节省能源并且降低噪音的目的。下面我们将继续对Hybrid Boost以及Hybrid Power二大技术进行详解。

Hybrid Power 技术详解

HybridPower技术(混合动力技术)
▲这里可以看到HybridPower技术实际工作原理图,在板载GPU和独立GPU的绿色箭头就是通过一个特殊的SM BUS来实时对独立显卡进行开启和关闭的操作。上图是发送一个SM BUS来关闭独立GPU的指令,下图这时就是关闭后的效果图片。
▲当关闭了独立显卡后,再次通过SM BUS指令重新启用独立显卡,使其回复工作
▲注:关闭独立显卡后,独立显卡是完全的断电停止工作,此时独立显卡功耗为0W

Hybrid Boost 技术详解

GeForce Boost技术(GeForce加速技术)
▲GeForce Boost技术(GeForce加速技术)相对来说不难理解,当开启了GeForce Boost后,GPU此时同时工作。
▲工作后板载GPU和独立显卡GPU分别渲染不同的帧画面,然后数据信息分别存储到主板系统内存和独显显存里。
▲通过PCI-E2.0总线,整合数据信息。
▲最后从合适的接口上输出图像数字信息。

8200/8300的Hybrid SLI是如何实现的

支持Hybrid SLI智能SLI技术的产品

可能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如何使用这项技术可能有点疑问,其实这项技术至少从现在来说还需要手动去选择,不过相信NVIDIA在驱动上的研发的实力来说,应该可以在日后的使用达到一个非手动智能调节的完善驱动。

Vista下的驱动界面就已经可以使用
▲系统图盘里面就会有一个详细选项,可以随时调节
注:调节转换状态其实就是置换驱动过程,中间会有画面的停顿现象仅仅2秒钟左右。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MCP78都能够很好的支持Hybrid SLI的二项特色技术功能,包括研发代号为MCP78 S和MCP78 U的两款。其中GeForce 8300板载GPU是GeForce 8系列板载GPU中的高端型号,它整合默认频率工作在500/1500MHz,拥有16个SP单元,4个ROP单元的Geforce 8300显示核心,GeForce 8300在显示性能上无疑比GeForce 8200更加强劲,因此我们本次测试的重点也将放在GeForce 8300为构架的主板上。

高清解码提升 整合Pure Video三代

另外,MCP78这次除了为我们带来了Hybrid SLI技术外,还有什么呢?其实GeForce 8300显示核心的亮点并不在于支持DX10或具备接近GeForce 8400GS的3D游戏性能,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采用了第三代PureVideo HD技术,因此与G98核心的新版8400GS类似(该核心只有8个SP,所以GeForce 8300更像一个具备16个SP的新版8400GS),它改进了BSP引擎(BitStream Processing Engine,位流处理器引擎),如此一来就彻底接管了视频的所有解码步骤,也就是全程硬解码加速。

所以,GeForce 8300不仅能硬解传统的1080p H.264、MPEG-2高清影片,更具备连GeForce 9600GT、GeForce 8800Ultra等中高端显卡都不具备的1080p VC-1完全硬解码加速功能。这样能让CPU有更多的空闲去处理其它事务从而得到完全解放,降低CPU占用率。所以,如今购买MCP78主板的用户将不会再像以前那些整合主板用户因为处理器差、又没有外置显卡而无法享受到高清的乐趣了。(当然,如今能播放高清的显卡价格已经非常便宜了)

除了强大的高清播放能力,MCP78芯片组还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视频接口。除了D-SUB和DVI以外,MCP78还提供了兼容HDMI 1.3a接口,该接口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对高清影片中的7.1声道LPCM无损音效信号进行输出,让用户步进从画纸上、更从音效上享受到双重高清的威力,这也是之前我们介绍的关于780G没有的特点。

从技术上来看,虽然这次的MCP78与780G在播放高清上实力相当,但是780G在音效输出方面只支持双声道的LPCM输出,所以在音效方面MCP78要超出许多。不过在这里要提醒用户的是,MCP78的HDMI接口只支持兼容HDMI 1.3a,因此它不支持12bit与16bit色深的标准,此外,它也不支持Dolby TureHD与DTS-HD Master Audio音频流输出,遇到这二中音频流时,只能把它们转换为LPCM格式做输出。

驱动是否真正完成?我们即将实测

MCP78系列芯片组的上市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十分来之不易。为何这么说?先是产品发布日期的跳票,后来又是驱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媒体把MCP78芯片组形容为“早产”,其实笔者前面已经提到过有关于MCP68挖掘潜力剩余不多等一些因素,那么MCP78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NVIDIA市场策略的需要。关于MCP78的早产,它的发育是否能够健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最终上市及其之后的表现,不过这些都仍然抵挡不住消费者对于MCP78的热情,毕竟对于整合芯片组有所需求的用户人群而言,价格定位还是十分敏感的因素,也有许多用户是冲着Hybrid SLI来的,如果不能在这几方面做好的话,一切的优势也是徒然。

事实上,MCP78的提前亮相还体现着来自NVIDIA的一大隐忧,那就是来自AMD厂商的整合芯片组新品的威胁,毕竟之前AMD 690G的捷足先登对于NVIDIA而言已是一种教训。当然,MCP78芯片组在上市之前始终给人保持一种相对神秘的印象,鉴于它过早上市等一系列背景,以及所融入的Hybrid SLI技术,大家对它自然是充满着期待。对于Hybrid SLI,其实我们也曾与NVIDIA已经取得过多次的联系,据他们表示,MCP78早期因驱动与个主板的BIOS问题迟迟没有对Hybrid SLI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是为了考虑到用户能使用完善的驱动来更好的去使用这项技术,那如今根据NVIDIA最新放出的驱动是否已经真的成型,说实话我们也不清楚,不测不得以服民愤,手底下见真章,接下来我们不妨去揭开它的面纱,看看它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征服力。

测试平台介绍及说明

处理器方面:我们选用了二款处理器。首先,为了支持HT3.0,我们选择了AMD的四核9600处理器,该处理器工艺制程为65nm,默认频率2.3GHz,512KB x 4,L2 Cache,2MB L3 Cache。而为了测试高清解码效果对比明显,我们选择了AMD Athlon 64 X2 3600+。去头截尾,对于MCP78我们还是比较推荐搭配AMD的翼龙三核处理器,该处理器在功耗节能方面都能与Hybrid SLI等技术互相伯仲,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相关测试:核战爆发 AMD三核羿龙处理器详细评测 ) 。

测试软件:为了针对MCP78芯片组,我们这次只对GeForce Boost技术进行测试,因此BenchMark软件我们只选用了3DMark 06进行测试,而没有选择PCMark等软件来测试主板其它部份的测试。

游戏环节:我们分别选择了4款DX9游戏以及4款DX10游戏,对于测试的分辨率及AA/AF抗锯齿等特效方面的开启与关闭,我们鉴于游戏的可玩性,分辨率按游戏性质而自行进行调节。

高清片源:片源我们选择了三种能在电驴等一些P2P软件中能下载到的影片格式,包括VC1、H.264,以及通过AVI封装后的影片格式。

目前市场上少部分主板的因上市时间较早,需要更新BIOS以便与驱动程序一同提供对Hybrid SLI提供支持(稍后笔者会对整个刷BIOS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教学),我们已经拿到市场占有率较高的C.N78U X5 (GeForce 8300板载GPU)的最新BIOS,笔者通过刷新这块板子的BIOS后已经能很好的支持Hybrid SLI技术。目前这款七彩虹N78U X5的定价在650元左右,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还是比较适中的。

为了测试Hybrid Boost,据NVIDIA称,8500GT也能组成SLI,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在独立显卡方面选择了同样来自于七彩虹的逸彩8400GS-GD2 CF黄金版。显卡采用了红色的PCB,显存方面搭配了三星2.5ns,显存的规格为256MB/64Bit,默认的核心与显存频率达到了460MHz/1838Mhz的水平,对于高清视频和一般的3D游戏都能够轻松的应付。

七彩虹N78U X5 真正支持SLI

七彩虹C.N78U X5是最先上市的几款MCP78 U主板之一,属于七彩虹智能主板2.0系列。在设计上,主板采用了七彩虹光用的M-ATX板型设计,并使用了全固态电容和全接口输出设计,在规格和用料方面丝毫不亚于一些全尺寸主板。

支持AMD K10 Socket AM2+构架处理器
采用4项供电
支持最高双通道DDR2 1066规格内存
提供PCI-E X16插槽及2跟PCI扩展插槽
内建NVIDIA GeForce 8300显示核心
提供6个SATA接口及IDE接口

另外,双BIOS的设计也可以在这块主板上找到。接口方面,该主板做的可以说非常的到位了,除了面向普通用户基本的DVI和VGA接口外,主板还提供了有助于HTPC组建的HDMI接口。同时,光纤/同轴模拟信号接口以及7.1声道的音频输出接口,这一整套接口用于高清播放方面来说绰绰有余。

当然,七彩虹的这块主板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在于其自带的智能主板2.0系统。该系统在一代智能主板的智能还原、智能超频、智能网克和智能监控四大功能的基础上还加以升级,并且新增了BIOS、驱动智能升级功能,可谓面面俱到。

制作启动盘 关闭BIOS保护

之前,大家已经可以通过ASUS M3N-HT的nForce 780a来享受Hybrid Power的绿色节能体验。而对于购买MCP78的用户来说,GeForce Boost肯定是最大的吸引点,所以一般在购买GeForce 8200/8300的时候,有些经销商肯定会推荐你在购买一块8400GS的显卡来提升性能。对于已经购买了第一批MCP78的用户来说,此时主板中GeForce Boost的选项是关闭的,需要更新BIOS以便与驱动程序一同提供对Hybrid SLI提供支持,注意:某些品牌的主板具有自行的刷BIOS软件,比如技嘉与华硕都有内建的刷新工具程序,其他品牌主板一般都会采用进入DOS下刷新,那么整个刷BIOS的过程也将变得格外简单。所以为了方便那些用户,同时也鉴于有许多目前已经购买了其他品牌的MCP78的用户不知如何开启GeForce Boost,那么笔者就借助今天这篇测评以NVIDIA的公版主板为例,说一下关于如何打开GeForce Boost的过程与心得,希望有所帮助!

注1:要开启GeForce Boost的话,首先主板必须刷新到最新的BIOS,若,某些品牌主板已经更新至最新的BIOS,那么在购买后无须刷新BIOS就能比较方便的开启GeForce Boost。若,您的BIOS不是最新的版本,那么请看下去。

注2:若,没有刷BIOS工具的话,那么首先你必须要有一个兼容性非常非常好的U盘来做U盘启动DOS,同时主板也必须具备用USB-ZIP、USB-FDD、USB-FDD,作为启动项目的选项。若,没有U盘,也不具备以上选项,那么你就必须具备一张能进DOS的工具光盘,和一个光驱来进入纯DOS模式。当然,如果你又没有光盘,又没有光驱,也没有U盘,OK,如果你家里还保留了如古董般的软驱,那么也可以。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任意一种,那么请接着看下去。

笔者使用的是U盘来进入Windows的DOS模式,通过USBoot 1.7来对U盘制作启动盘,这个工具使用非常的简单,只要按照步骤便可。(注:若U盘内有其它重要文件,请事先做好保存工作,因为制作U盘启动盘的时候会格式化掉U盘)。待启动U盘制作完毕后,将BIOS更新程序和最新BIOS复制到具有DOS启动引导功能的优盘根目录。

重新启动,进入BIOS界面后,在Boot启动选项中选择以U盘为第一项启动项目。

进入Security(安全)选项,选择关闭主板BIOS保护。

进入BIOS“安全”选项,关闭BIOS写保护功能。进入“启动”选项,打开优盘引导,保存退出。

轻松刷新BIOS 后装系统

用U盘启动后进入MS-DOS选项。

进入DOS后,我们即可通过命令行进行刷新,直接运行刷新工具以及BIOS镜像即可刷新,如无意外情况发生,刷新后重启即可完成刷新。

打开SLI 最后安装驱动

刷新完毕后,将重启再次进入BIOS界面,进入Advanced中的Chipset选项。此时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Hybrid SLI选项已经亮起,不再是灰色的了。我们将Hybrid SLI选项打开,显卡选择“BOTH integrated GPU and Extra VGA card”;Integrate GPU选择“always on”;显存选择“256MB”(建议使用1G X2内存,如果使用的是512MB X2以下内存,将只能开启128MB显存) 。在一切设置完毕后,再进行系统的安装!

系统安装完毕后,首先在干净的系统下首先安装GeForce 8200/8300 Platform 驱动程序18.1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安装过程中,请将显示(VGA Driver)选项取消(即:不安装板载GPU驱动程序)。

重启后进入vista后,系统即可自动打开GeForce Boost,即系统已经组成SLI性能模式,到此,开启GeForce Boost达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启GeForce Boost后,用户需选择以板载输出接口,才能享受SLI后的性能提升。

如需关闭GeForce Boost功能,验证Boost功能对独立显卡性能的提升,请重新启动PC,在BIOS中将Hybrid SLI技术关闭,并将显存选择设定为“0MB”就可以了!为了测试需要,因此我们后面的所测试数据均在关闭与开启两种状态下分别进行检测独立显卡以及板载显卡的性能。

理论测试:3DMark 06

3DMark06主要使用最新一代游戏技术衡量DirectX 9级别的3D硬件。此前的3DMark都是随着新版DirectX和新一代硬件的发布而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3DMark对最新硬件性能的充分挖掘。现在,DirectX 9已经发布3年,该级别的硬件已经遍布高中低各个领域,因此3DMark06可以完全利用DirectX 9的特性。事实上,3DMark06所有测试都需要支持SM3.0的DirectX 9硬件,不过只支持SM2.x的硬件也可以运行大部分测试。

从测试数据来看,独立的GF8400 GS相比板载的GF8300性能提升幅度并不是很大,之后我们通过开启GeForce Boost后,分数达到了2251,相比GF8400提升幅度将近38%,而相比8300将近一倍。但3DMark 06测试仅仅智能当作参考,最实际的还是要通过游戏来检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DX9游戏测试:《COD4》《HL2》

尽管不是一款基于DX10引擎设计的游戏,《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的画面效果、逼真程度毫不逊色于一些所谓的DX10游戏,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其超高的可玩性和现场感,以致于不少玩家抱怨COD4的关卡过少,还没玩过瘾就已经通关,只能期待资料片的放出。

由于游戏没有Benchmark,所以我们通过Fraps软件来定时做火爆场景做帧数检测。我们设定时间为60秒,在这60秒中我们进行正常的通关,并没有做特定的场景,最后截取平均值做参考。从所测成绩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板载的GF8300平均帧数为26帧,基本能保持正常运行。而此时的GF8400 GS提升幅度也并不大,当我们开启GeForce Boost时,帧数达到了51帧,能保持流畅的运行。

从《半条命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开启GeForce Boost后的31帧基本能保持游戏的流畅运行,但是我们发现此时开启后无论相对板载还是独立的显卡,SLI所提成的幅度都不是很高。

DX9游戏测试:《UT3》《NF11》

《虚幻竞技场3》的所测结果基本与《半条命2》一致,开启SLI后的成绩提升幅度并不是很大,这因该与驱动有所关系,相信等待驱动不断的完善,提升幅度还能更上一层楼。48.5帧已经能流畅运行游戏。

相信对于许多爱玩赛车游戏的网友对《极品飞车》系列游戏都不会感到陌生,但笔者与许多《极品》迷玩家一样,对这次《极品飞车11》在游戏性上改变了,而有些感叹,丧失了太多之前的几代迥然不同的风格。

《GT》玩的是技巧,那《极品飞车》当然玩的是速度,当我们开启GeForce Boost后,在1024x768的分辨率下,但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效果设置来达到理想的飞车速度。41帧能保持游戏运行的流畅度。

DX10游戏测试:《Crysis》《COJ》

《孤岛危机》可能属于目前对PC要求最高的一款游戏了,由于游戏自带了Benchmark,鉴于我们今天所测的显卡基本属于低端,因此我们对于这款游戏的测试所使用的效果为“LOW”。

虽然在最低状态下,无论是板载还是独立的显卡,结果都不令人满意,但当我们虽然开启Geforce Boost组成SLI后,虽然性能并没有提升太多,但是平均帧数已经达到了35,已经可以流畅进行游戏,但遇到高负载图形时可能还是会出现丢帧的状况。

《西部狂野》同样提供了非常好的Benchmark软件,让我们能简单的对游戏进行测试,而我们所使用的版本为官方最新的版本,因此所测试的结果还是具备一定参考性的。

我们选择了1280x1024,中等画质的状态下进行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基本不能保持游戏的流畅运行。但是开启了GeForce Boost后的提升还是非常的显著,几乎是达到100%。

DX10游戏测试:《COH》《LostPlant》

《英雄连》这款以二战作为题材的RTS游戏一经发布就备受好评,它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游戏引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场景会随着战斗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可以被各种手段破坏游戏场景,比如大量的射击爆炸和烟雾效果,而且游戏的环境、道具和人物模型设计非常细腻。

游戏带有内建的Benchmark,从测试结果来看,我们把效果已经调制到了最低,而整个测试结果均不能很流畅的运行游戏。对于RTS类型的游戏来说,在开启GeForce Boost后的26帧也并不能带来怎样的可玩性。

《失落星球》是第一款进入我们评测室的DX10游戏,当时评测室的Pupa同学对此游戏的微操还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的!从画面来说,无论DX10还是DX9版本,都非常出色,但除了绚丽的画面之外,游戏本身也是可圈可点,最大的特色就是节奏紧凑、战斗过程紧张、激烈、刺激,关卡的BOSS战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和灵活性,需要反复尝试才能通过,这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挑战极限的玩家。

游戏自带了Benchmark测试软件,但是对于《失落星球》的测试分为两个场景,包括Snow和Cave,我们的测试方法是这样的,通过两个场景下的成绩相加后除以2,得出一个平均成绩。从测试结果来看,板载的GF8300基本落败,而开启GeForce Boost后,性能提升幅度较大,25.8帧的成绩还能凑活着玩!

高清部份测试

对于高清部分,相信也是MCP78作为此次的卖点之一,由于芯片组采用了NVIDIA最新的Pure Video 三代,所以相比之前的二代来说在很大能力上改善了对高清影片的硬解能力。并且,对于高清影片的播放,音效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MCP78支持7.1声道无损音频压缩格式,因此对于观看高清电影来说,赋予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我们在测试平台中已经介绍过,对于高清的测试我们处理器选择了AMD 3600+,而显卡则完全依靠板载的GF8300来进行测试。片源我们选择了三种能在电驴等一些P2P软件中能下载到的影片格式,包括VC1、H.264,以及通过AVI封装后的影片格式。

VC-1格式影片

H.264格式影片

封装AVI格式影片

从测试结果来,对于H.264格式的高清电影,MCP78已经能很好的执行硬解,CPU占用率基本保持在10%一下。而在VC-1格式中,相比之前也有所降低,保持在25%左右。最后在以AVI封装的MPEG-4格式下,CPU的占用率基本保持在15%。

总结

从我们测试来看,MCP78的过早上市也并不就意味着发育不健全,相对早期发布的MCP78 S来说,“酝酿”已久的MCP78 U得益之处就在于板载了3D性能略高的GF8300,从我们最后测试的对比数据来开基本已经能与独立的GF8400GS一较高下。而单芯片的设计对于散热方面帮助是有显著表现的,另外,支持HDMI扣7.1声道LPCM无损音频格式的输出都代表这款MCP78 U将树立与中端整合之巅,对于有意组合HTPC的用户来说,较为合适。

同时,我们也从数据对比中看到了,虽然通过板载与独立显卡之间的组合能带来不小的性能提升,但与预期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3D性能整体还是属于偏弱,这只能说明在针对MCP78芯片组SLI方面的驱动仍需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我们这次的MCP78 U还是780G,驱动的改善仍旧是对两家厂商在整合主板将来发展的首要条件。毕竟对整合芯片组来说,功能配置上的全面,能让不少原来对整合主板有抗拒的中低端玩家,敢于放下偏见,因此对于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整合市场新品来说,市场需求的转移其实也是一个整合平台发展进步的良机,只要很好的在相应厂商,经销商的经营地下,就能够获得理想的市场表现,保持整合芯片组良好的性价比,我们相信“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到时,肯定会继续以事实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说了那么多,可能很对发烧级的游戏玩家来说,我在这只是昙花一现、敲键乱弹而已,依旧对集成芯片组完全没有诱惑可言,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局面是:Intel虽然不直接生产独立的图形芯片,但却占据了图形市场的一半江山,所以无论是NVIDIA还是ATI虽然目前多在为这块市场打得头破血流,但是最终的市场王者还是属于Intel,为什么?就因为Intel在集成芯片组市场的份额和地位从来就无人可及,同时,一般入门级的PC消费者和出入茅庐的商业,企业,都不会对在他们看来高昂而又不实用的显卡感兴趣,所以,他们的选择性可能更偏向于集成显卡芯片组主板,最据诱惑力的还要属在价格方面。随着这股整合市场中新的生命力群体源源不断的注入,对整合市场将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那么依我看来,将来的PC世界终有一天将变成——集成者得天下!!!

 

 

更多精彩的最新配件资讯,请点击进入硬件中心

大家如果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意见或任何IT配件资讯的投稿,欢迎发邮件到zhang.yang@staff.pchome.net,我们会尽快给予回复。最后,硬件频道全体同仁感谢大家对PChome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