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模式有效助银行避险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8-06-13 13:30:00原创
    在全球金融灾难原因统计中,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电力中断(占27%)、雷雨(12%)、水灾(10%)、硬件故障(8%)、炸弹袭击(7%)、飓风和火灾(均为6%)、地震和系统故障(均为5%)。
 
    5.12地震发生之后,以各家银行采取措施积极抢修灾区银行网点,工商银行四川都江堰支行、绵竹支行在受灾后第2天即在当地金融机构中率先恢复部分网点营业。至5月15日,工行四川分行全辖已有589个网点恢复正常营业,占全部网点数的91%。至19日中午12点,农行已有121个网点恢复对外营业,受灾最重的四川分行境内1280个网点已有1190个恢复营业。
 
    然而,往更深的层面去看,虽然我国银行业基本都完成了全国大集中,部分银行还已针对大集中做了总行、总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但中国还没有一家银行做到分行级的整体灾难恢复预案和灾难备份。而且在总行数据中心数据、系统备份过程中,只备份了存取、结算等少部分核心业务系统,还有很多系统没有备份。在国外,很多银行都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比如美国银行,其针对总行、分行应对各种灾难事件的应急预案达7000余份。
 
    易观国际相信,考虑到建设成本,我国的银行系统不会也没有必要针对每个分行都建立一个完备成熟的灾备中心,因此预计未来我国银行针对分行级的灾难备份业务,会以两种模式开展:
 
    一、外包给类似万国数据等提供集中式灾难备份业务的厂商;
 
    二、部分银行联合建立集中式的灾难备份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易观国际认为,无论是独立厂商还是合建的业务机构,都应大力推行SaaS模式的灾难备份,这是因为:
 
    1、SaaS是通过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只要数据通路不断,灾难备份和恢复速度更快、运营成本低。
 
    2、SaaS模式抗灾性更好。这种模式在灾难发生时只需要保证数据通路的尽快恢复。目前的数据通路除了线缆式链路,还有卫星、微波等无线链路,链路在灾难发生后一般损失相对小、重建速度快、成本也较低,某些情况下链路甚至可能不受灾难干扰。此次地震后,灾区银行网点恢复速度快,就与目前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程度高、数据集中有很大关系。
 
    3、SaaS模式下只需要考虑数据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存储设备的物理损害风险可不需要再由银行过多考虑。
 
    对于万国数据等已经或有兴趣进入灾难备份外包领域的厂商, 以SaaS提供服务是很值得考虑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备份中心同客户之间的带宽一定要有很好的可扩展性,未来备份和传输数据量的增长速度会非常高。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