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老千大规模出现
大约从3年前开始,手机老千大规模出现。如今,手机诈骗行为仍长时间、成规模存在,且不少骗局借助软件新科技,环环相扣,甚至还紧跟“社会热点”,如抗震救灾、高考录取等,实施信息诈骗,让人防不胜防。
个人信息被大量泄漏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2005年—2006年年底,第一代诈骗信息多由普通手机号码发来,内容为“您的××银行卡在××商场消费了××元成功,如有疑问请电××××”等。
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开始,广州出现不少诈骗信息、电话,指向明确,均熟悉目标人物的身份、姓名。
有专家认为,案情根源可能就是个人信息被大量泄漏,而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缺失。
来电显示可以任意改
目前,不少不法分子利用手机改号软件,克隆了受骗人亲友手机号码实施诈骗活动。通过这种软件,拨打者竟能把主叫号码显示成其设定的任何号码。
移动部门提醒,涉及对方要求存入钱款、提供现金、提供财物的,务请确认通话人是手机机主,不宜简单地以来电号码即判断对方身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回拨以确认真伪,防止被骗。
群发信息是监控难点
警方透露,诈骗分子通过群发器的点对点发送,是运营商与警方监控的难点。目前,运营商只对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短信的号码进行监控,但由于个人通信自由受到法律保护,运营商并不能监控内容。
据悉,手机诈骗成本低,收益高,不需要和被骗者面对面。而且门槛低,只需花费数千元购买SIM卡、手机以及手机短信群发器等简单设备,犯罪分子就可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发出几千条信息。据广州日报
网友评论